三伏天到了,人们在这酷暑的天气中,利用大自然的炎热,治疗一些感受风寒、或湿邪内侵停留在体内不易祛除削减的一些慢性寒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鼻炎、虚寒胃疼、腹疼、关节疼痛等,属于寒邪郁闭,阳气不能外达的阳虚症。 阳盛体质的热病不太适应伏贴。
阳虚生寒、阴虚生热,阴盛则寒,阳盛则热。寒症是感受寒邪和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症候;热症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机能活动亢盛的反映。寒症常见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等一派阴盛症状。 热症多见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小便赤短、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一派阳盛的症状。所以“伏贴”时,要认真辩证,掌握贴敷的适应症,不要一说能治什么病,不分寒热、不辨症都用一种药去贴敷。这样,不但影响疗效,还会加重病情。
寒性支气管炎,一般有咳嗽,胸部不适,有时胸闷吐痰,色白而稀。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楚。舌苔薄白、脉浮等。
药物治疗:白芥子、细辛、甘遂、元胡索。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匀制药饼(每只药饼一克重),病重者加麝香5厘,分放在药饼中央。再将药饼贴于两侧百劳(大椎上二寸旁开一寸);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膏盲(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三寸,与肩胛骨脊柱缘处)。
时间:初伏、中伏、末伏,各敷贴一次。每次敷贴2─4个小时为宜(11─15时最佳时),贴敷药面积因人体型而异。体胖肩背宽大的,药饼稍大如杏核大;体型瘦小药饼如杏仁大;小儿面积如花生米大小,持续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敷药期间有些热、麻、痛感觉,局部皮肤有些发红,有的起泡。如起泡可将泡用消毒针挑破,再涂点庆大霉素,预防感染。
辩证选穴:痰湿体质,可选肺俞、脾俞、肾俞。阳虚易外感主穴配大椎穴;兼喘症者主穴加定喘、檀中、大椎。
今年的“三伏贴”是从头伏(7月13号)开始,之后每十天贴一次,三伏贴三次,今年中伏有两个伏,可以贴两次。现在有的医院的医生有伏前、伏后各加伏贴一次,这种贴法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般还是在“三伏”天贴为最适宜、最佳阶段。因为此时,阳气最盛,又是暑气当令时。也是“脾”
脏当令时节,长夏属脾,暑多挟湿。脾在运化水湿、促进水液代谢的过程中,与脾脏的排泄和肺脏的宣发肃降是分不开的。肺又主皮毛,所以药物通过这些脏器的经络,加之此时气候炎热,腠理疏解,毛孔易于开放,所以体内的寒湿之气易于外泄。因此,此时贴敷最适宜,也是最佳贴敷时间。此法也是防病与治病相互结合的一种有效疗法。简便易行、利于推广。我在每年的此季节中,采用内治外治相互结合,治愈了很多病人,很受欢迎。
无病先防,慢性支气管炎以冬春多见,又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老年人中发病率甚高,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不要等到冬春发病时再去治疗。从夏季开始,外敷加中药口服,疗效非常好。能减少发病次数或不发病。这也是未病先防的最理想的“冬病夏治”的治疗措施。
如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寒性关节炎、宫寒腹疼、寒性胃痛、肩周炎的患者,莫错过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