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也能看的见
标签:医学科普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且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从中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是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哪么怎样才是心理健康?大多数人认为躯体疾病不仅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而且大多能被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能够查出来;但心理健康不仅看不到,而且不能被仪器客观地检查出来,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长期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以及近期其行为思维、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变化都能够看到这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同时现代心理心理测量的发展也让心理疾病的检测成为事实。因此,可以说心理健康是看得见的,那么心理健康又有那些标志可以供我们参照呢?

1. 个体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无论从种族发展,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较低层次的需要又被称为人类的基本需要。只有当较低的需要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换言之,只有当人们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包括睡眠和居住的场所)的需要得到保证后,才产生对生命财产、秩序、稳定以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否则,如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失学无业、每天生活在被别人追杀打骂的日子里,人恐怕活得心里很苦,谈不上愉快健康。不过,到了另一个极端,整天锦衣玉食、香车宝马、美女如云、天天吃大餐,是否就幸福愉到了云端呢?不尽然,几乎所有的幸福感调查都有一个结论:幸福感与财富的关系成倒的U字型,也就是说,很穷的人不幸福,因为基本生存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极其富有的人也不幸福,因为到那时维持现状压力极大,怕绑架,怕个人的隐私受侵害、诸多情人之间的争风吃醋等等,最幸福的是中间那一部分,基本生活条件不错,又没有太大的压力和苦恼。所以,保持在中间状态是明智之举,是在钱太多了就做慈善事业,这样自己幸福,别人也能得到了温暖,不过在中国做慈善事业苦恼并不少。

2. 保持人格的相对完整和情绪的相对稳定性: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人格这个东西尽管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它,但它却用行为告诉了大家,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是说他不会发生变化,实际上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和一个人的发育成熟以及人生阅历的累积,人格特点也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人都有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否则不愉快的情绪释放不出来,越积越多,时间一长,必然产生心理问题。情绪的发泄要适当,可以大声喊叫,可以哭泣,可以大醉一场,也可以去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但前提是不能伤害到他人,否则问题没有解决,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又会产生新的烦恼。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一个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性情温顺、热心助人,又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如此反复,不仅自己痛苦,心情不爽,他人也会对其敬而远之。

3. 与外界环境保持适当接触并保持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变化迅速,如果你几周或1个月不读书、不看报、不上网,那么你连存款的优劣、柴米油盐的价格、房价的涨跌等信息等都不知道了、看不懂了,更不用说什么“浮云” “郭美美”“我爸是李刚”“我HOLD住你吗?”等新鲜语句你都听不懂了,也就不会跟年轻人交流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来说,医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如果你自认为经验让你吃完下半生就不学习了,那么你就就大错特错了,年轻医生通过网络、杂志、购新书等学习方式,没准几年后就超过了你,到时你会悔之晚矣的!但惰性一但形成,即使如此,你也不想改变自己了。

4.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得关系。在中国只要睁开眼,碰头碰面的全是人,想躲都躲不开。当今社会,想做一件事情,仅凭一己之力往往力不从心,必须通过朋友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在某一群体之中,搞好人际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否则只怕一天好日子也没法过。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往往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许多人说起人际关系就很头痛,好像高深莫测学不会。其实世上不少事情遵循简单的原则即可处理得很顺利。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要想持久地保持这种关系就必须经常的接触。首先是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相互性就是喜欢的前提。有的时候,人际交往则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的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也就是说这种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三自我保护原则: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和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远。

总之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得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等。

5. 人要有自知之明:所谓的自知之明,就是一个人充分了解自己的各种优劣特点、能力和社会地位等并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且有与之相适应的言语和行为。自知之明,在精神病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等同于自制力或内省力或病识。大家都知道,有精神疾病的人,如果没有自制力或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疾病,对病中的异常言行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批判能力,而又拒绝治疗者都归属于重型精神病,简单地说:这部分人没有自知之明(同时自制力的恢复又是医生判断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指标之一),反之则被诊断为轻型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各种神经官能症和绝大多数的抑郁症即归于此)。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出自知之明对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了?

充分了解自己并不容易做到。连苏格拉底都把“了解自己”作为非常重要的事情说。不过,只要从心里承认人都有缺点、都有优点、都不完美,我们也不能免俗,恐怕就能客观、真实得多。可以这样想,我肯定有缺点,但我肯定还有相当多的长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会不会扬长避短,出了问题后不是一味地找别人的茬,重要的是先从自身找起,可怕的是我们在找原因时习惯于把自己的问题无限地缩小或忽略掉,把别人的缺点无限地放大或问题就是对方造成的,自己问心无愧。随便把世上的任何一个人放到我们的面前,哪怕是一个乞丐,我们都能找出不如他的地方,哪怕是一点点。乞丐真正看的开、放的下,把看似复杂的生活作了最大程度的简化,除了每天填饱肚子,落的无事一身轻,而我们则为工作、学习、交友、职称/职务的晋升、父母、子女等忙忙碌碌,这也就是大约1/4的人还得时不时的用点安眠药才能睡眠的原因吧。

当然了,心理健康的标志不仅仅于此,生活目标切合实际、适时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以及适当地把过去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删除掉等也很重要。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热点文章
  • 学生的失眠,在临床当中,现在也是越来越常见。而且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大家似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很多医生更多的是按照自 ...
    王洪生淮北矿工总医院主治医师精神科
  • 第一、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方式。因在睡眠期间胃肠道功能及其有关脏器,合成并制造人体的能 ...
    肖攀攀广州市惠爱医院主任医师精神科
  • 神经性厌食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解一下。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 ...
    肖攀攀广州市惠爱医院主任医师精神科
  • 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好发生在20岁左右的青少年身上,此病的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那么,人为什么在青春期容易 ...
    林伟成广州市惠爱医院副主任医师精神科
  • 自闭症又被称为儿童孤独症,它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主翼现为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该疾病的最佳治疗期是3~6岁,如错 ...
    林伟成广州市惠爱医院副主任医师精神科
  • 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病情严重且发展迅速,对孩子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家长们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要 ...
    周小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主任医师儿科
副主任医师临床心理科
潍坊市人民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徐广军专家的投票,若您是徐广军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徐广军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