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周围性面瘫中医疗法的途径和方法
标签:论文精选

提高周围性面瘫中医疗法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目的:探寻提高中药、针灸治疗面瘫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针对目前中药、针灸治疗面瘫的多种不同见解,笔者从其发病原因入手,对治疗面瘫中早期激素、中药的合理应用,针刺及电针的介入时间及手法、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以及如何客观评价疗效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面瘫早期根据面神经损伤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法,同时配合激素的应用,可提高面瘫的疗效。

【主题词】面瘫 针灸疗法 中药 激素

周围性面瘫(以下简称面瘫)是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青年患者居多。面瘫临床治疗方法繁多,特别是在早期,中医界及西医人士在治疗方法上各抒己见,故对于病情较重者(即神经损伤平面较高的患者),早期得不到合理治疗而贻误病情,甚至终身留有面部肌肉瘫痪、痉挛等后遗症。因此,笔者就对1995年以来门诊和住院的1060例患者观察,探索如何提高面瘫中医疗法的途径和方法,现提出以下建议,与同道商榷:

一、明确发病原因

西医认为面瘫多由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感染而水肿、受压或血管痉挛,以致脱髓鞘或轴突变性而发。临床按面神经损害平面的高低分为单纯性面瘫(即茎乳突孔或以下部位受损)、Bell氏面瘫(即面神经管中蹬骨肌神经和鼓索神经之间受损)和Hunt氏面瘫(即膝状神经节、岩浅大神经以及前庭神经受损)。三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肌肉麻痹,眼裂增大等症状,Bell氏面瘫耳后压痛,舌前2/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听觉过敏,而Hunt氏面瘫,除具有前述症状外,乳突部疼痛剧烈,甚至放射至头部疼痛,同时出现耳廓、外耳道疱疹,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眩晕、恶心等症。中医认为本病由于脉络空虚,风寒或发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脉阻滞,经筋失养,筋脉肌肉驰纵不收而发病。

二、选择治疗方法

1、激素的应用

中药、针灸治疗面瘫疗效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治疗的同时,针对其发病原因还应尽早采取相应的抗炎、抗病毒等药物的应用,及时消除茎乳突孔局部或以上各神经节段无菌性炎性水肿,缓解神经血管的压迫,恢复局部血液循环。其中抗炎消肿所用的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中有所争议,张氏〔1〕认为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使用过激素类药物者比不使用激素药物单纯针灸者疗效差、疗程长。而笔者对临床1060例中的936例患者,均在发病早期,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采用静滴或口服激素类药物,同时中药、针灸治疗,有效率达98.8%,痊愈率达95.3%,并无疗效差,疗程长之虞。相反,其余124例中有38例患有严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史的患者,不能使用激素类药物,86例患者发病后未使用激素类药物,单纯针灸或贴敷膏药,病程2周以上面瘫未见好转,方来就诊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耳后及头部疼痛等症持续时间较长,面瘫恢复慢,后遗症多,预后差等弊端,说明各平面神经水肿的症状未能及时控制,血液循环不能恢复,如同勒紧线绳的手指,尽早解除局部的压迫乃当务之急,否则神经、血管由于长时间的压迫而变性坏死,造成面神经麻痹难以恢复,因此说早期适量应用激素类药物是必要的。

2、针刺何时介入

面瘫早期针灸是否介入一直是医者们争论的焦点。首先我们将面瘫的发病分为四个时期,前趋期,即面瘫出现前的耳后疼痛、头痛、牙痛以及眩晕等临床症状期;发展期,即面瘫出现1—7天内,耳后疼痛、头痛及面瘫逐渐加重;静止期,即面瘫后8—14天,耳后疼痛、头痛逐渐缓解,面瘫好转不明显;恢复期,即面瘫出现14天后。有学者认为〔2〕在发病1—7天内针刺治疗可加重面神经的炎性水肿。而笔者对发病后即来就诊的,并且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史的936例面瘫患者治疗观察,390例单纯性面瘫者,其病程周期短,发展期仅1—3天即进入静止期或恢复期,因此发病后即刻针刺治疗,同时可用电针,最快4天即愈,最长者也未超过18天痊愈,当然亦不能排除有自愈的可能,而且无1例因在发病后行针刺治疗而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相反,大部分患者针刺后有逐渐好转倾向。Bell氏面瘫与Hunt氏面瘫在患病后3—7天,炎性水肿明显,当使用激素类药物后症状均无发展,及早进入静止期及恢复期。此时针刺未见明显好转,偶尔有加重之势,这是病情发展的一个过程,并非针灸所致。因此说,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病情的轻重不同,故面瘫的发展期、静止期亦不同,笔者认为如果按不同的面神经损伤平面来划定各自的时期则更为客观。单纯性面瘫的发展期、静止期短,而Bell氏面瘫与Hunt氏面瘫发展期、静止期较前者长,特别是早期配合激素类药物治疗后,各型患者发展期明显缩短,或直接进入静止期或恢复期,因此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具体对待,总的原则是发病早期恰当针灸与药物结合应用,能更有效的缩短疗程及防止后遗症的发生,如过分拘泥面瘫的常规划分时期,以此来决定针刺的介入时间,或一味地强调静止期方可针刺,则失去及早疏通经络的良机,而贻误病情。

3、电针使用时机

电针何时使用,笔者认为应以患者有无耳后疼痛及头痛为其标准。如患者发病后无耳后疼痛及头痛就可用电针,如患者耳后疼痛及头痛较甚,待其症状趋于缓解时即可使用电针。但电针的刺激量应适宜,初期使患者面部有轻微的感觉即可,恢复期可加大刺激量,但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电针脉冲的波形应为断续波,其电流动力作用能引起强烈震颤的感觉和深层的肌肉收缩;电针断续波的刺激频率在2-100Hz,可明显见到所刺激的面肌产生节律性收缩。并将歪向健侧的口角节律性的向患侧牵拉。因此说,电针的使用是有原则的,主要体现在介入的时间和电流的强度两方面。但有人认为〔3〕面瘫急性期使用电针连续刺激,会使神经水肿加剧,使面神经受到进一步的损害。现代研究表明〔4〕电刺激可激发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主动收缩,提高神经的兴奋性。这种人为形式的肌肉节律性收缩,可保持或激发肌细胞固有的收缩和舒张特性,有效的改善局部营养代谢,加速恢复面部神经功能。我们使用的断续波能提高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收缩作用,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和再生。笔者对发病后即来我科就诊的936例患者,依据电针使用的原则,观察发现,电针的及早介入,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因此适时适量正确使用电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而头面部属于阳位,当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以致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或素体阳盛,肝胃积热,热邪侵淫,致使筋脉肌肉弛纵不收而致面瘫。临床分为风寒痹阻型,阳明热盛型,肝胆湿热型,气虚血瘀型。患者发病早期,肝胃积热,热毒壅盛,加之风邪客络而发生,致使气血郁滞、经络阻痹。出现头痛、眩晕、牙痛、耳后疼痛等症,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祛风消肿为主,药以银花、连翘、龙胆草、蒲公英、泽泻、夏枯草、丹皮、赤芍、陈皮等为主方,随症加减。面瘫发生在2个月以上,属于正虚邪实之症,病人除具面瘫主证外、还出现耳鸣、甚至面部肌肉萎缩,眼睑闭合无力,皮肤麻木较甚等虚中挟实之症,可在前方基础上加益气养血通络之品,多选党参、当归、升麻、生薏米、地龙、丹参、白芍等药;此类患者大多由于早期没有及时控制炎性水肿,以及误服牵正散及活血化瘀等温热性药物而导致。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临床中很多医生见到面瘫患者不加以辩证,往往喜用古方牵正散及温热性的活血化瘀药,使用后患者头痛、耳后疼痛等症状明显加重,很多患者因此而影响炎性水肿的控制,而留有或重或轻的后遗症。对于当今民间采用面部贴敷膏药以及用黄鳝血外敷等方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

三、正确使用电针可判断面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

笔者在临床中对1060例患者在使用电针治疗的同时,观察其面部瘫痪肌群对对电刺激的收缩反应,分为优良型,即接通电针可引起口角、颞部肌肉向患侧大幅度收缩,眼睑完全闭合,患侧额部上提明显;一般型,口角、颞部肌肉向患侧轻微收缩,眼睑闭合及患侧额部上提轻微;不良型,即无口角、颞部肌肉向患侧收缩,亦未见眼睑闭合及患侧额部上提,即使加大电流强度,反应仍不明显;390例单纯性面瘫中优良型318例,一般型72例;425例Bell氏面瘫中优良型198例,一般型185例,不良型42例;245例Hunt氏面瘫中优良型36例,一般型164例,不良型45例。各型中的优良型痊愈率100%,一般型痊愈率95.3%,好转率4.7%;不良型痊愈率75.5%,好转率22.4%,无效2.1%。所以说,通过面部瘫痪的肌群对电流的刺激的反应程度得出结论,优良型者面神经损伤的部位较低,病程短,预后好;不良型者面神经损伤的部位较高,病程长,预后差;

四、顽固性面瘫的治疗

临床中由于患者面神经炎性水肿及变性程度较重,加之早期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往往面瘫数月不能恢复。临床中从中医角度讲,顽固性面瘫多为气虚血瘀为患,故治疗应以益气活血通络为其治疗方法,可配合提高面神经兴奋性、增强肌肉紧张度的硝酸一叶萩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均取得良效。(现多采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方法为针刺局部腧穴后,加隔姜灸3壮,以灸阳白、颧髎及地仓等腧穴部位为主,随后使用电针仪,电流刺激不可过强。面部神经损伤程度较重者,起初面部肌肉收缩不明显,可以患者自觉面部有抽动感即可。一般用此法治疗3—5次后,可见面部肌肉收缩逐渐加大,这表明病情趋于好转,电针20-30分钟,起针后于翳风穴或面瘫点(耳垂下后1cm处)穴位注射硝酸一叶萩碱注射液,或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2000IU,隔日治疗一次。曾治1例面瘫已百天的病人,发病初期耳后及头痛较重,未用西药,而采用中药、针刺及外敷膏药等法,症状未见改善。来我科就诊时,耳后疼痛已消失,但口角歪斜较重,眼裂较大闭合不全,随即采用针刺后隔姜灸,起初用电针面部肌肉未见丝毫收缩,针刺3次后面部肌肉可见轻微收缩,逐渐收缩加大,并配合穴位注射硝酸一叶萩碱,隔日1次,共治疗25次痊愈。对于一部分顽固性面瘫的病人,大都经历了各种方法尝试未果方来就诊,首先要消除他们的顾虑,增强其信心,特别是应用电针后面部由不收缩到逐渐收缩,这对病人能否坚持治疗,心理上是有很大的帮助。由于顽固性面瘫病人治疗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其恢复时间与针刺次数不成正比,故一般采用隔日1次,减少针刺频度,既不影响疗效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如何客观评价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

针灸治疗面瘫是肯定的,但如果去除抗炎、抗病毒等西药的治疗因素,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想必就没有临床报道的那么高,当然这并不是否认针灸在治疗面瘫过程中的作用,而是对这种作用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以便在治疗过程中更好地发挥针灸优势。那么单纯西药在治疗面瘫中的作用如何?临床中对发病后恐惧针灸,而仅用西药治疗的56例面瘫患者,分型治疗后进行观察,其治疗平均天数比针灸与西药结合应用者长,治愈率低。特别是Bell氏面瘫及Hunt氏面瘫,神经损伤平面较高的患者,仅靠西药很难奏效,最终还需针灸治疗方可治愈。笔者将临床中早期未用西药单纯针灸的124例患者、仅用西药治疗的56例患者及针灸结合西药治疗的936例患者,治疗2个月后统计其疗效,其中针灸治疗组痊愈率78.6%,西药治疗组70.6%,针灸加西药治疗组96.3%。从中可以看出,仅用西药或单靠针灸的疗效都不如二者结合,而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能直接改善面神经分支的血液循环,增强面瘫肌肉的兴奋性,从而恢复其功能,,因此说针灸与西药结合更能提高针灸的疗效。故得出结论,针灸与西药结合是治疗面瘫的最佳方案。临床中要科学客观地评价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不可过分强调针灸的独特作用,更不能摒弃西药的配合作用。但同时不能忽略针灸在治疗面瘫中,由于电刺激时间过长,针灸手法过重所带来的面神经受损或疲劳等副作用,进一步探讨如何使针灸在面瘫的治疗中,特别是在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中发挥更潜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超云,陈礼娇.激素类药物对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的影响. 中国针灸2001;21(5):281

2、朱春华,林学武.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 中国针灸 ,1994;14(4):55

3、位孟元,宫子超.针刺治疗面瘫的体会,山东中医杂志,1997;16(4):165

4、潘华,李守然.电针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照研究,中国针灸,2004;24(8):531

作者简介:宋京英(1959-),女,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药针灸治疗脑血管病、面瘫等神经系统疾病

宋京英

(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 临汾市面瘫治疗中心 山西041000)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面瘫可能是急性面神经麻痹、脑梗死、脑出血等因素导致的,需对症治疗。1、急性面神经麻痹:如果是急性面神经麻痹导致的面瘫,需 ...
    黄世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 面瘫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种,二者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1.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大脑的病变有关, ...
    黄世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 面瘫一般是指面神经麻痹,是由于先天或后天感染、外伤、面部肿瘤手术、创伤等引起的面部自主运动丧失,表情丧失,额纹消失,无 ...
    夏德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整形科
  • 根据起病形式和临床特点,诊断多无困难。但需与下述疾病鉴别: 一、中枢性面瘫: 系由于对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 ...
    吕志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引起病灶同侧全部颜面肌肉不同程度的瘫痪。也就是说,上下部面肌都发生瘫痪,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睑 ...
    吕志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 痉挛肌治疗仪 痉挛肌治疗仪是一种低频脉冲物理治疗仪,用于治疗痉挛性瘫痪,可以达到松弛肌肉和改善肢体功能的效果。 ...
    吕志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宋京英教授
主任医师中医针灸科
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宋京英专家的投票,若您是宋京英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宋京英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