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血管瘤介绍
标签:医学科普

常见的血管瘤介绍

【病因】  血管瘤是胚胎期血管网增生所形成的。解释血管瘤增生有关学说主要有二种:①雌激素水平增高,瘤体中有增高的特异性雌激素受体。②肥大细胞学说:G10waki提出肥大细胞可以直接刺激内皮细胞增生,而确在血管瘤患儿瘤体组织中肥大细胞有增多表现。  血管瘤是儿童实体肿瘤中少有几个可以存在自然消退的肿瘤,小儿血管瘤组织结构消退现象与年龄成正比,消退期血管瘤的组织学特点:纤维变性、脂肪浸润、血管腔闭塞和肥大细胞减少。70%一80%的草荣状毛细血管瘤,5%一50%的毛细血管海绵状混合瘤在生后l一3年内自行消退。血管畸形和某些类型血管瘤如橙红 色斑终身不消退。  关键是在不能消退的血管瘤具有增生现象,故针对此热点,较集中是对血管瘤增殖期生化测定,如尿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含量(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和血管基因因子(an8iogenic factor)测定。浙江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蒋劲松

【临床表现与分类】 我国传统的血管瘤分类如下

毛细血管瘤:

新生儿斑痣(表皮毛细血管瘤)

皮内毛细血管瘤:橙红色斑(鲜肉色斑)

葡萄酒色斑

蜘蛛痣

草莓状毛细血管瘤

老年性血管瘤

硬化性血管瘤

肉芽性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

血管瘤性综合征 :

Kassabach-Merritt 综合征

Maffucci 综合征

Blue rubber bleb nevus综合征              

Sturge-Weber综合征

Klippel-Trenaunay-Weber 综合征

Glroham综合征

【诊断】红斑病、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均可从临床表现诊断确立。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和症状不典型的蔓状血管瘤,可作细针穿刺,吸出血液即可确诊,必要时也可作血管造影,以明确小动脉静脉瘘的部位。

【治疗】儿童草莓状血管瘤应尽可能让其自愈,海绵状血管瘤的消退时间较长,如腮腺海绵状血管瘤需5—10年,但宁可等待,手术易造成面神经损伤。 1.冷冻疗法(CO z干冰或液氮) 适用于治疗小的毛细血管瘤,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常可导致皮肤留下痴痕。 2.激光照射 掺钦钻石榴激光(Nd—YAG)对组织穿透能力较强,对蓝、紫、红等颜色的组织有更多的吸收能力,故对血管瘤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其中以小的,<3cm的或表毛细血管瘤,效果更好,亦可发生照射区留下瘢痕。 3.放射线疗法 x线、镭、放射性核素曾作为一种较主要治疗手段曾在我国许多医疗单位开展,但此疗法效果不肯定,且有较大的危害性,多年后发生皮肤变形,甚至皮肤癌,应予根弃。 4.肢体包扎压迫疗法 适用于肢体静脉畸形。 5.硬化剂注射 注射硬化剂于瘤体内,使其发生纤维化直至消失,现用硬化剂有鱼肝油酸钠、尿素及平阳霉素等。 6.激素疗法 特 别适用于面部生长迅速的海绵状血管瘤,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和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等。激素疗法具体可分为二种,一种是血管瘤体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一10mg,加入1%普鲁卡因2-4m1和纯乙醇0.1一0.55m1,分点分区注入瘤体内,一般每周1次,5次为1疗程。大多数瘤体发生机 化、缩小,甚可完全消失。另一种是由zarem与Ed8eton(1967)首次提出使用口服大剂量皮质激素,已被公认为血管瘤迅速增长期的首选方法。先 为冲击阶段,即每隔N口服泼尼松40mg(6—7k8体重小儿),连续7次,然后每2d 20mg,共用2周或7次;继之每2d l0mg,共2周或7次;每2d 5mg,共2周或7次,再后为维持阶段,每2d口服泼尼松25mg,整个疗程为60一90d。约有30%的血管瘤,当剂量减少到每2dlomg或5mg 时,又可出现血管瘤增大的现象,这时应增加剂量到l 5—20mg,每2d1次,共2周,以后再进入到维持阶段的剂量。整个疗程3个月。长期服用激素患儿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同器官移植术、白血病、肾病长期服用一样,临床医师业应考虑到此点。  7.栓塞介入疗法 对进行性生长的血管瘤,如有较明确的血管供养支可通过介入疗法注入粘堵剂闭塞血管,在临床上起到相当的疗效,如肝脏巨大血管瘤。  8.干扰素治疗 这是近期一项治疗进行性增长血管瘤的新方法。  1989 年White首先用干扰素(interfer—on,A1)治疗肺部血管瘤病变获取成功,相继之后也有类似报道。进行性血管瘤病损尤其是Kasabach —Merritt综合征危害性甚大,死亡率往往>40%。采用单一的激素疗法给之奏效。当加入AI治疗后明显提高了疗效。Friesel(1987)认为 AI的体外实验作用机制在于拮抗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与纤维母细胞作用,也可抑制血管生长因子。至于其副作用有发热、嗜酸性细胞减少、厌食、腹泻与反复感染。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许多患者有体表肿块,常见的有脂肪瘤、皮脂囊肿、腱鞘囊肿、血管瘤、神经鞘瘤等。一些可以多发,如脂肪瘤及血管瘤。上述肿块均 ...
    徐建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主任医师普外科
  • 皮肤血管瘤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类先天性皮肤病。同位素敷贴是采用同位素磷32做成薄膜贴剂,一般每次贴敷几小时至数十小时,每2-3个 ...
    熊英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放疗科
  • 头皮肿块可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囊肿、痣、肿瘤等。1.脂溢性角化病(SeborreicKeratosis):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senilewarts)、 ...
    聂小娟山东省立医院副主任医师皮肤科
  •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KMS),因1940年由Kasabach和Merritt首先报道故名,表现为巨大血管瘤合并血小板减少,是小儿血管瘤的 ...
    王吉阳北京医院副主任医师普外科
  • 婴幼儿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一般认为约3‰-2%。血管瘤可分布于全身,但相对好发于面颈部。 随着一声啼 ...
    李光辉河南省中医院整形科
  • 在血管瘤病人中营养不均衡、营养不良是常见的。因此,增进食欲、加强营养对肿瘤病人的康复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营养合 ...
    王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皮肤科
蒋劲松教授
主任医师普外科
浙江省人民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蒋劲松专家的投票,若您是蒋劲松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蒋劲松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