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
标签:论文精选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成急剧上升趋势。WHO资料统计报道,糖尿病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而位居第三的致死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对其防治还缺乏根本的措施。常常通过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和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减轻体重、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降糖药和胰岛素疗法能够快速而有效地控制血糖,临床已基本控制了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死亡率,但对其慢性并发症的疗效却乏善可陈,尤其是慢性并发症可损害全身各系统,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巨大痛苦,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对其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报道,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如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要高4倍,脑卒中危险因素高3~4倍,糖尿病肾病是晚期肾病的常见原因。因此,积极探求有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医学界所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是21世纪全球卫生保健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型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消渴”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以降,一直以阴虚燥热病机论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素问·阴阳别论》提出“二阳结谓之消”,阐发了胃热津伤,阳明燥热致消的病机观点后,虽然历代对消渴病的论治有了一定发展,但总离不开阴虚致燥论。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从上、中、下三消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多从润肺、清胃、滋肾入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消渴病的概念、诊断依据、辨证分类亦强调了阴虚燥热,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亦倡导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因病程长短及病情程度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的基本病机观。但随着对糖尿病的深入认识,特别是由于目前临床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无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这对阴虚致消的传统论提出了挑战。因此,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并提出不同主张,或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主要是气阴两虚,而主张益气养阴为主;或认为是湿热病邪作祟,强调治疗应清热化湿;或认为是瘀血阻滞,因而强调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或认为其病机关键是肾虚,而从肾论治;或认为是肝郁,从肝论治;或认为脾气虚弱是其病机关键,从脾论治等等,诸多观点,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了糖尿病病机的本质,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仍以阴虚燥热病机、瘀血病机、肾虚病机的观点最为盛行。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对2型糖尿病证候学调查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多具有高龄发病、肥胖体虚、“三多”不明显、舌暗苔腻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病机,且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始终,创立了“调理脾胃针法和调中降糖方”,从脾胃论治消渴及其并发症。

(一)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易患因素,脾胃升降失常是其病机关键

我们通过文献分析和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及流调研究,认为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在激惹因素作用下,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脾不散精上输于肺,肺无以输布,出现口渴多饮、消瘦乏力、四肢倦怠;脾不能为胃行其津,燥热内盛,出现消谷善饥;脾不能转输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下流膀胱,出现尿多而甘,形成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久治不愈,则肾损害随之出现。脾气亏虚,则不能升清降浊,清浊不分,浊留清流;脾虚则后天不能长养先天,使肾气亏虚,精气渐衰,气不化津,则清从浊化,“因虚至瘀”。由脾虚及肾,而致机体气化不利,代谢失调,痰浊湿毒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因痰致瘀而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说脾虚升降失常为糖尿病肾病产生之根本,浊毒、痰湿、血瘀为糖尿病肾病之标。现代医学所阐述的糖尿病肾病主要特征:高脂血症、蛋白尿、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当属中医“痰湿”“浊毒”“血瘀”范畴。脂、膏由水谷所化生,并随津液敷布周身,其正常生理有赖于肾之气化、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肺之宣发的作用。我们认为脂、膏、血虽涉及多个脏腑,但病变主脏在脾,脾主运化,对津液的运化、存储、分布及津液、精、血之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脾虚则水谷不化精微,生湿生痰,变生脂浊,壅塞脉道,血滞成瘀,脂浊发生之根本在于脾虚升降运化失常。尿蛋白亦属“脂、膏”之列,大量蛋白尿的形成,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最主要特征。而其源于脾虚,清气不升,反而下陷,下流膀胱,使大量精微物质不断流失,肾失所养。日久脾虚及肾,肾不能蒸腾气化,“肾为胃之关”失职,津液膏脂流失于体外,而浊毒之邪蕴结于体内,发为糖尿病肾病。

或脾胃功能长期失调,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则气血津液不能正常生化、输布。一则血虚不能濡养心脉;二则气虚津停血阻,“因虚至瘀”。津液聚而成湿,湿聚而成痰,痰湿痹阻经络,使血行失畅,脉道壅滞,则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痹阻,导致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或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日久,湿聚成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结,痰湿瘀血阻滞于脑脉,发为脑梗死;阻滞于眼脉,发为糖网病;阻滞于足部经脉,发为糖尿病坏疽;瘀阻络脉, 发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瘀阻宗筋,发为糖尿病性功能障碍等等,多种并发症亦是脾胃升降失常的系列反应。所以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是2型糖尿病产生之根本,日久则湿聚成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结,壅塞脉络成为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致病因素。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对饮食水谷进行消化、吸收和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篇》亦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些论点的提出,概括了水谷入于胃后化生精微及其输布的全过程,以及脾和胃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因人的一切生理活动赖水谷精微的滋养,而胃又是人吸取水谷精微的第一道关口,人能否从水谷精微中吸取足够的营养,全赖脾胃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脾胃位居中焦,是升降出入的枢纽。胃气主降,饮食及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精气才能输布。若胃纳与升降失常,则呕吐、纳呆;脾运与升清障碍,则腹胀、泄泻;脾胃升降失常,纳化失司,则水聚为湿,谷滞为积,精微不归正化,其气上溢发为糖尿病。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素问·奇病论篇》云:“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水谷消化、吸收和输布的过程中,“脾气散精”起主导地位,是“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的关键环节,若脾气不能升清,水津亦不能四布,人体营养及代谢过程就会出现紊乱。诚如《灵枢·本脏》所云:“脾病,善病消瘅。”,说明脾气不能升清在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当血糖升高时,就会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将降糖信号传递给细胞,葡萄糖耐受因子(GTF)在细胞膜内侧接受降糖信号,启动一系列磷酸化反应,打开糖利用通道大门,血液中的葡萄糖通过糖通道进入细胞内,被转化为细胞能量,或转化为糖原储存,从而达到降低血糖、补充细胞能量的双重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胰岛素是降糖信号的传递员,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的接受站,而GTF就是打开细胞糖通道大门的人,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和GTF三者分工协作,糖通道大门才能被启开,葡萄糖才能通过葡萄糖通道进入细胞,三者缺一不可。无论这一环节的哪一部分出现问题,其最终结果都是葡萄糖没有被细胞充分利用,引起糖代谢失常,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结合中医学对饮食水谷的代谢理论来看,血中的葡萄糖就是人体所需要的精微物质,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和GTF所形成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的环节就是脾气升清,输布精微物质的过程。如果这一环节不能实现,终将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所以说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病机关键。

据临床所见,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无明显三多一少症,而往往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患有糖尿病。这些患者多具有:①高龄发病;②肥胖体虚;③喜食肥甘;④“三多”不明显;⑤倦怠乏力;⑥舌暗苔腻的特点。此类病人的体质属于中医的“形盛气衰体质”。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主肌肉四肢。饮食入胃,经过胃与脾的共同消化作用,其中的水谷精微,还须通过脾的运输布散而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充养四肢肌肉。若脾胃一病,生化乏源,运化失司,水聚成湿,则气衰于内,而形盛于外,“形盛气衰之体”由生,所以说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基础。

据报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的改善, 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而多食肥甘,体力活动减少,脑力劳动增加,社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过重等都是其诱发因素。长期过食肥甘油腻或醇酒厚味,酿成湿热,耗伤脾气,脾失运化升清,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篇》在解释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时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也指出:“消瘅,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景岳全书》更明确指出:“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脂代谢异常,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是不谋而合的。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结,影响脾胃的升降运化,脾运失职,水谷精微不布,发为糖尿病。现代医学同样认为,精神因素是导致糖尿病人血糖波动和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总之,或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或由于体力活动减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过于安逸,脾气呆滞,升运不健;或脑力劳动增加,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或因为竞争加剧,心理压力使肝失条达,木郁土壅。其始虽异,其终则一,最终导致脾胃升降失常,纳化失司,水聚为湿,谷滞为积,精微不归正化,脾虚湿盛, 体虚肥胖,血液中膏脂蓄积,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增强,糖代谢失常,引发2型糖尿病。据此可知,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且贯穿2型糖尿病的始终,而脾失运化,不能升清起主导作用。

由此可见,脾胃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中心脏腑。所以我们提出了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脾胃同病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病机,脾胃功能失常贯穿2型糖尿病的始终。

(二)调理脾胃升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大法

由于脾胃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本病机,并贯穿于2型糖尿病之始终,所以我们认为调理脾胃,恢复其升降运化功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大法。以健脾化湿,和胃降浊,调理升降枢机为主,随证施治,机园法活。在治疗过程中要时时注意顾护脾阳,顺从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升胃降的特性,顺其性为补,逆其性为泻,抓住脾胃升降失常这一环节,有的放矢,“以平为期”。总结出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方法——“调理脾胃针法和调中降糖方”,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病症进行加减。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张智龙教授
主任医师针灸科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张智龙专家的投票,若您是张智龙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张智龙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