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外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进展(二)
标签:论文精选

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的进化历史

有研究报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疗效确切。1991年完成的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NASCET),阐述了颈动脉狭窄程度≥70%的有症状患者经动脉内膜剥脱术与经严格内科治疗患者相比2年卒中风险明显降低(由26%降至9%)【2】。1998年欧洲颈动脉外科治疗试验(ECST)同样报道对于颈动脉狭窄程度≥80%的有症状患者,动脉内膜剥脱术使卒中风险由26.5%(内科治疗组)降至14.9%(外科治疗组)【4】。还有两项试验,无症状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研究(ACAS)和无症状颈动脉手术研究(ACST),通过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研究,也阐述了外科手术治疗与内科治疗相比,5年卒中风险从11%(内科治疗组)降至6%(外科治疗组)【3,5】。

虽然外科手术治疗使卒中风险明显降低,但其低卒中率仅限于特定低水平的外科并发症情况下。例如,在NASCET中,颈动脉狭窄程度≥70%的有症状患者经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后17%的卒中下降率是在术后30天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非致命性卒中发作、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

≤6%的情况下获得的【2】。在ACAS研究中,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结果是在外科手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的情况下获得的【3】。此外NASCET和ACAS严格的入选标准限制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2,3】。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微侵入性血管内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研究就已进行。上世纪60年代俄罗斯Serbinenko开启了此项研究的先河,此后介入神经放射专家们开始应用球囊治疗各种颅内血管疾病【7】。Mathias【8】, Kerber【9】, Theron【7】等人先后于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球囊成形治疗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尝试。Theron【10】1987年首次报道了38例颈动脉球囊成形病例,其中有8%的患者出现并发症,5%的患者发生颈动脉破裂。颈动脉成形过程中较高的末梢血管堵塞率刺激了术中脑保护的相关研究。Theron从面部动静脉畸形栓塞术中闭塞末梢颈内动脉进行脑保护受到启发,随后他将末端闭塞的球囊连接在微导管上,在颈动脉成形术中使之膨胀,从而发明了三维导管系统。这样,颈动脉成形过程中脱落的微小栓子在球囊膨胀前就被吸入到导管中,这项技术直接将随后的43例参加治疗患者末梢血管堵塞率降至为0【12】。

随后心脏病学文献又奠定了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基础,那就是心血管重塑中支架的使用。数据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疗效和血管造影效果确切,使用支架的患者与仅进行冠脉重塑的患者相比,有较低的再狭窄率和重复造影率【13,14】。此后到90年代中期,有学者开始应用该项技术于颅外颈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结果显示再狭窄率和颈动脉破裂发生率均有降低【15-17】。

支架的使用和栓子防脱系统无疑是介入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两大里程碑。过去的20年中,支架和栓子防脱系统迅速发展,这进一步增加了CA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内膜剥脱术和支架置入术两者疗效比较的相关研究。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杨松涛讲师
主治医师神经外科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杨松涛专家的投票,若您是杨松涛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杨松涛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