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概述
标签:论文精选

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一)

一、 论病机,详辨证,独有发挥

1.论病机重郁热阴伤: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脘疼痛、痞满、纳呆食少、嗳气、嘈杂烧心等症状为主,属中医之“胃脘痛”、“痞满”、“纳呆”、“嗳气”、“嘈杂”等范畴。胃与脾同居脘腹中焦,而胃属阳土,喜润恶燥,喜通恶滞,喜凉恶火,喜降恶升,无论内外病邪,皆可损伤胃腑,导致胃失和降而发病。《素问·太阴阳明论》之说:“太阴阳明为表里……,生病而异者何也?……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故阳道实,阴道虚”,以为胃病机制之总括。在临床实践中,经对门诊和住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调查发现,其发病与外泄失治、进食热烫、辛辣、冷、硬不洁食物、药物刺激、七情所伤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其发病后的演变过程常呈现气滞演变过程常呈现气滞→湿阻、食积→热郁→耗伤阴血→瘀阻胃络等规律性变化,而以“郁热阴伤”为病理之重点,间或亦有寒凝气滞者。由于郁热阴伤,或寒凝气滞、气不布津,胃体失于滋养,胃络失养而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日久正虚而病邪盘踞,尚可致积聚一类病变(恶变),正如明·李中梓所云:“按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积多年临床经验,笔者提出:“郁热伤阴成萎,此其常;寒凝于里,气不布津成萎,此其变”病机说,充分揭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机实质,并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2.详辩证别具颖思:

萎缩性胃炎症状纷繁复杂,临床辨证时,要抓住主要症状,详细辨析,尤其对疑似难辨之证,剖析病机,启人颇深,滋举数端以示辨证之心法。

(1)喜热怕冷,非尽寒证。胃病患者,胃脘部喜热怕冷,手足欠温者甚为多见,笔者认为此证因气机阻滞,阳郁不达者居多,常有食、湿、气、血、瘀阻气机,郁滞于中不能四达而引起,常见舌质坚敛苍老,色紫暗或暗红,苔色黄或黄腻,脉沉细滑、弦细、弦细滑,舌脉均现郁热之象,此为辨证着眼处。

病案举例:

张某某,女,48岁,河北省石家庄人,干部。2009年11月30日初诊。

患慢性胃病20余年,经胃镜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胃脘痛遇寒加重,得热则舒,甚则因吸入凉气而疼痛加重,并伴有嗳气、嘈杂、便粘不爽、胃脘冷、如掌大、压痛明显,舌质暗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曾屡次用散寒止痛,温中暖胃之品,症状不得缓解。审舌脉辨证,其病在胃,邪实为本,其主诉为标。立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法。药用:黄连6g、栀子6g、泽泻9g、茯苓15g、茵陈20g、地榆15g、菖蒲15g、五灵脂12g、蒲黄10g、鸡内金 9g、三七粉2g(冲服)。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服药30余日,诸症皆消,后复查胃镜病理萎缩性胃炎消除,病告痊愈。

(2)嗳气频作,从心论治

嗳气,古人称之为“噫气”,《说文解字》认为是“饱食息也”。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指出:“心为噫”,噫是心的征候群。《素问·脉解篇》亦云:“太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心为噫,但与胃密切相关,因为阳明络属心,胃气上通于心,心胃相通,所以嗳气是心的症状,可以受胃的影响而出现。嗳气从病位属心,病机为火土之郁,其治当以心为主,而兼以治胃,采用通心气,清心火,和胃降逆之法,常用药物有:菖蒲、郁金、苏叶、黄连、酸枣仁等。其中菖蒲在《神农本草经》中明确提出有开心的作用,曰:“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为治嗳气要药,现代药理分析,菖蒲能促进消化液得分泌,抑制胃肠异常发酵,因此用其治疗顽固嗳气,效果良好;苏叶、郁金宣发其郁滞,黄连清心热,为火土之郁必用之药。

病案举例:

范某某,男,45岁,教师,2009年9月1日初诊。

一年前,因情志抑郁,渐至胃脘胀满,嗳气时作,纳呆食少,当地县医院予服香砂养胃丸、人参建脾丸近月余,病势加重,嗳气频作,胃脘胀痛,心烦寐差,又予重镇降逆之剂,丁香、柿蒂之属,药后一时得宽,但停药后如故,前后服药百余剂,并加服三九胃泰等仍无效,经胃镜病理检查诊为:萎缩性胃炎。患者嗳气终日不止,连声不断,痛苦异常,查其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细。证属火土之郁,气不得伸之嗳气。治予疏通心气,清心和胃。药用:菖蒲12g、郁金9g、苏叶6g、川扑9g、半夏 9g、茵陈12g、黄连6g、栝楼9g、蒲黄9g、灵脂15g、内金9g、酸枣仁9g。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服药十剂,胃痛即瘥,睡眠好转,嗳气减少,食欲见增,药中病机,效不更方,继服月余,嗳气消除,饮食正常,精神转佳。以上方出入,继服三月余,复查胃镜病理均告痊愈。

(3)辨析疼痛,注意虚实。萎胃患者常见胃脘疼痛,古云痛则不通,由胃络瘀阻此其常,其痛如针刺,按之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然临床亦常见胃脘隐痛,按之则舒,不饥、不食、不便、口苦、咽干、舌淡红脉细,笔者认为系阴血不足,胃络失养所致。在临床中尚可根据疼痛的特点为辨明病因病机提供重要线索。饥痛:胃痛在空腹时发作,得食则减,多系阴精不足所致。胀痛:胃胀而痛,或痛连胁肋,嗳气则舒,或黎明则痛,多为肝郁气滞,肝胃不和。刺痛:疼痛如针刺,重者如刀割,或夜间疼痛,或以睡眠时疼痛加重,腹部压痛明显,为瘀血阻络作痛。灼痛:胃脘烧灼样疼痛,或热辣痛,或兼五心烦热、面热、便秘不爽,亦有便溏者。多因郁而有热,或外邪内陷化热,郁伤胃络,胃络不通则痛。食痛:每当进食则胃痛,或食后即痛。多因胃中湿热过剩所致,胃镜可见胃有糜烂或胃中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凉痛:胃凉而痛,当分真假,临床多见阳气不通,阳郁于内的真寒假热之证,或血虚所致。以疼痛特点结合舌脉,多能辨别其病机。

(4)腹满当辨,寒热宜分。腹满症状,甚为常见,前人多责于寒,谓脏寒生满病。笔者认为萎胃患者之腹满,以热胀为多,因胃喜柔润,以降为和,以通为用,凡食积、湿阻、气滞、络瘀皆可生热,使胃失润降,邪滞胃腑而致腹满腹胀。食火者,嗳腐吞酸、口苦口臭;湿热者,呕吐不食,便溏不爽;气郁热结,腹胀肠鸣,攻窜作痛,烦躁易怒;络瘀化热者,自言腹满,腹型不大,口干不欲饮。宗《内经》有“诸腹胀大,皆属于热”之论,辨证施治,均取得满意疗效。

(5)胁胀缘胃,不尽属肝。两胁乃肝之分野,故胁胀满,皆责肝气之郁。笔者认为,胃病则腹满腹胀,上支两胁,甚则牵引后背沉重疼痛,此因胃中浊气上逆或冲气上冲所致,不必专责于肝。冲脉隶于阳明,胃气上逆常导致冲气上冲,使气机有升无降,腹胁胀满加剧。

(6)背沉重痛,当责胃之肺气虚。萎胃患者,常诉有背沉重痛,析其病机,乃胃之肺气虚所致。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五脏皆有胃气,胃气一虚,则水谷精微无以输送达肺,肺之气津不能灌注,容养肌背,故有背沉重痛之苦。此乃母病及子,胃虚则肺之病。

(7)口味异常,详辨机理。临床中,许多萎缩性胃炎患者有口味异常的表现,甚至以口味异常为主诉。其中在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是口苦。《内经》中称其为“胆瘅”,有 “数谋虑不绝,故胆虚上溢而口为之苦”,以及“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的记载。《伤寒论》中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的论述。可见口苦的病机与肝、胆密切相关。而临床中,多见于肝胆湿热的病人。以柴胡、黄芩、茵陈、垂盆草、地锦草等选而用之,则渐好转。口腻则多因湿邪引起,根据病情以清热利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三法祛湿,常用药为黄芩、黄连、砂仁、佩兰、茯苓等。口咸:《内经》云“咸生肾”,“肾之味为咸”。《张氏医通》云“口咸,肾液上乘也。” 治疗多以滋肾阴为主,以二至丸最为常用,亦可加炒杜仲、芡实等。口臭则多见于肺胃积热,而胃肠科则以胃之湿热多见,治以佩兰等清热化湿,焦三仙、焦槟榔等消食导滞,还可以保和丸中妙用之连翘伍之。

3.重腹诊审胃病之机

清代医家沈尧封说:“太阴阳明俱属土,同居中焦,病则先形诸腹。”胃病,通过腹诊可得到其寒热虚实之机。腹诊时在患者腹部浅层或深层发现的病条、病块及其粗、硬、板、滞、痛等反映,结合病块、病条的分布和走行等,可借以判断病变的轻重,虚实以及气、水、淤等病邪。

腹诊时,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顺延两胁平伸,露出腹部,放松腹肌,检查医师位于右侧,用右手指掌,逆时针方向从左下腹诊查起,顺序向右下触按腹部。手法宜轻柔徐缓,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为了探询疾病位置,亦可用大指的指腹,或轻或重地触按各重要部位。

腹诊的脏腑定位,结合日人木下睛都原氏经验,确定五脏之触诊部位;心在心下部(剑突下鸠尾穴区),脾在脐上方之上腹部,肝在脐左外方之侧腹部,肺在脐右外方之侧腹部,肾在下腹部。

腹诊可根据腹部柔软与坚硬程度,定位五类:

一类(0-1分):是正常人腹部的表现,肌肉丰满,多有 弹性,皮肤光泽,触摸胃脘部柔软,无压痛板滞等征象。

二类(2-3):肌肉丰满,富有弹性,皮肤光泽,触摸胃脘部失去柔滑之态,而出现“滞”、“涩”之征象,为有形之始,说明胃部病变一年以上,已有轻微征象。此时可现浅表胃炎胃镜,病理象。

三类(4-5):肌肉较丰满,弹性较差,而光泽亦差。触摸胃脘部失去柔、滑、韧之态,而出现“板直”之征象,为有形之初,说明胃部病变已五年以上,较前发展,此时可现轻度萎缩性胃炎之胃镜、病理象。

四类(6-7):肌肉干瘦,弹性几失,皮肤苍黄,触摸胃脘部失去柔韧之态,而出现“硬满”之征象,为有形之成,说明胃部病变已十年以上,较前为重,此时可出现中度萎缩性胃炎或不伴中度肠化,异型增生之胃镜、病理象。

五类(8-10):肌肉瘦薄,或腹部凹陷如舟状,松虚无弹性,皮肤苍晦,触摸胃脘部出现“结固”之状,为有形之长,说明胃脘部病变十五年以上,已较严重,此时可出现重度萎缩性胃炎或伴重度肠化或已增之胃镜、病理现象,亦可为早期癌的腹诊征象。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八味解郁汤方证及其应用 八味解郁汤方证 八味解郁汤为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枳实换成枳壳),由柴胡、白芍、枳壳、 ...
    陈秀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肛肠科
  •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该方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川牛膝组成,不仅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在临床上主要用 ...
    李鲜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中医消化科
  •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随着做胃镜体检的人越来越多,这个病的发病率是非常高。您可以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有这个病。 ...
    阎国宝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消化内科
  • 中医很早就用大枣治病,我国最早的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将大枣列为“上品”,从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到现在的国医大 ...
    李岩天津市公安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科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常见胃部疾病。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 烟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损害胃粘膜的屏障机能而引起慢性萎缩性 胃 ...
    李晨徐州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消化科
  • 如何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 有些胃病患者,本来没有什么症状,但一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就如判了死刑,精神十 ...
    李晨徐州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消化科
郭喜军教授
主任医师脾胃病科
河北省中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郭喜军专家的投票,若您是郭喜军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郭喜军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