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癌症可以采取介入治疗
标签:医学科普

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时都很害怕,也失去了信心。肿瘤是人类第一大天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据WHO 统计2000年全球新诊断癌症1000万人,其中发展中国家530万人, 发达国家470万人。预计到2020年,全球癌症生存者3000万人,全球年新发病1530万人,其中发展中国家占930万人(61%);全球年死亡患者 980万人,发展中国家占670万人(68%)。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跟肿瘤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传统治疗肿瘤的办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等。“癌症能治疗好吗?”这是很多癌症患者及家属关心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患了癌症就等于被判了死刑。难道癌症真是"不治之症"吗 ? 这显然是人们对癌症的一种误解,答案是癌症不是"不治之症"。随着肿瘤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防治肿瘤的办法逐渐增多,并日臻完善。医学家们已能很有把握的说:恶性肿瘤能够治疗,而且通过合理的综合治疗,可望治愈。目前认为,恶性肿瘤如能做到三早,其治疗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如早期宫颈癌、乳腺癌、胃癌、鼻咽癌等的治愈率均在90%以上。早期绒癌、精原细胞瘤的治愈率已达到或接近100%。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对治疗丧失信心是错误的。患癌症也并不等于患了"不治之症"。

单从肿瘤的治愈率来看,据WTO发表的资料表明,近年来,各种肿瘤的治愈率已从20世纪3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40%。也就是说,患了恶性肿瘤后,经过最佳治疗而得到治愈的人数,在 20 世纪 30 年代约为 1/5,40年代约为1/4,60年代约为1/3,而近年来大约40% 的癌患者可以得到治愈。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肿瘤患者的生命得到了一定的延长。

那么,患了肿瘤究竟该选择怎样的治疗呢?毫无疑问,得了肿瘤能手术根治的就一定要手术这一总原则不变。当今一些癌症通过合理的治疗,可以得到根除,病人可以获得终生治愈或长期生存。早期大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 80% 以上。许多疾病到了晚期,治疗起来大都比较困难,癌症更是如此。然而,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的不断出现,也使得一些并不属于早期的癌症,如妇科的绒毛膜上皮癌肺转移、脑转移、霍奇金病、睾丸癌等得到了根治。有些以前无法手术根治的肿瘤,如 fib 期胃癌,目前可以行术前化疗、放疗及介入治疗,使肿瘤缩小、局限,创造再次切除的机会,从而提高治愈率。然而,许多肿瘤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失去手术治疗机会,怎么办?

进入21世纪以来,肿瘤的介入微创治疗技术已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肿瘤治疗所倡导的“微创、靶向、局部、个体化”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旋律。微创治疗目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尽可能达到治疗目的(根治或姑息),二是尽可能减少病人痛苦,最大限度地保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功能完整性,提高生活质量。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如介入栓塞、微波、射频、冷冻、激光、注射无水乙醇等物理化学消融法相对传统手术而言,解决了不少肿瘤治疗的难题,特别是对晚期或传统治疗方法失败的患者,已成为临床肿瘤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某些早期小的实体肿瘤如小肝癌,采用微创消融治疗可达到与外科手术切肝同样的效果。

肿瘤介入诊断和微创治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微创:通过经皮穿刺即可取得肿瘤组织行病理学诊断并同时进行各种消融治疗;通过生理性腔道可将导管或支架送入胆道、食道、气道等治疗因肿瘤侵犯引起的腔道狭窄;通过血管穿刺可进行肿瘤相关供血动脉造影诊断及相应治疗。2、定位准确,疗效明确:所有操作均在各种影像设备精确引导下进行,使器械能直达肿瘤局部,对肿瘤进行精确打击。3、重复性好: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治疗需反复多次或多学科综合治疗,介入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突出等优点可对肿瘤进行多次治疗。4、副作用小,并发症少:由于是以肿瘤局部治疗为主,所以对全身的影响较内科和外科治疗为低。

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大致分为血管内治疗、非血管介入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肿瘤的基因治疗等。

一、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一)介入栓塞术的原理及疗效:血管介入治疗是在X线的导向下,将导管插到病变区域供血动脉,从而给予特殊治疗。肿瘤的血管介入疗法是癌症治疗的特色疗法,是一种无需开刀的微创治疗,以创伤小、疗效好而受到病人的欢迎。它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方面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直接灌注于肿瘤供血动脉局部,发挥最大的抗肿瘤作用,即“毒死肿瘤”,使化疗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减小;另一方面,化疗药物与栓塞剂混合后,将肿瘤的供血血管阻塞,使肿瘤失去血供营养而“饿死肿瘤”,同时混在栓塞剂里的化疗药物会在肿瘤局部持续缓慢释放继续发挥抗肿瘤作用。这种化疗性栓塞技术,特别适用于那些失去手术机会或不宜手术的肝、肺、胃、肾、盆腔、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尤其是原发性肝癌患者,由于肝癌血供的特殊性从某种程度来说,甚至可以取代手术而作为首选治疗方案。正常肝脏的血供30%来自肝动脉,70%来自门静脉,而肝癌组织的血供90%来自肝动脉,10%来自门静脉。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就是将一根导管经皮肤穿刺后插至肝动脉或更小的肝固有动脉或癌组织一侧的肝动脉分支,然后在X线透视下将化学药物、栓塞剂缓缓推注至肝癌组织及其周围。这样既使肝癌组织内保持了化学药物浓度,杀死大量肝癌组织,又可因栓塞了肝动脉,致使肝癌组织因血供被切断而“饿死”。对正常肝组织的没有任何影响或者仅是伤及“皮毛”。据统计,用这种手段治疗的近期有效率可高达80%。由于肝癌发现时一般多已到中晚期,不能手术根治。通过这种手段使癌块缩小,从而可手术切除。肺癌、肾癌、胃癌及盆腔肿瘤患者也可采用此法。

治疗前腹部CT显示肝内病灶 肝动脉DSA显示肝内病灶

肝动脉碘油栓塞术后造影示瘤染色消失 介入术后CT示碘油沉积良好

肺癌CT表现 支气管动脉DSA造影显示瘤灶

对恶性肿瘤施以栓塞术除了在临床可以通过阻断肿瘤血供以杀灭肿瘤或延缓其生长外,还可以治疗因肿瘤破坏引起的出血。

肿瘤性病变可以引起出血,是由于肿瘤直接侵蚀破坏血管或富血管的肿瘤引起出血,如肺癌引起的咯血、胃癌肝癌等消化道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妇科肿瘤引起的阴道出血等。通过相关动脉造影是诊断出血及准确定位出血部位的金标准。在明确诊断后可行出血动脉栓塞术,不仅可即时确切止血,而且可同时对肿瘤进行局部化疗、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动脉性出血经动脉栓塞即时效果明显,静脉性出血大多数可通过栓塞其局部的动脉达到止血目的,毛细血管性出血表现为较大面积的渗血,经动脉血管灌注血管收缩药和止血剂有望逐渐减少出血或完全止血。对肿瘤病变引起的出血进行动脉栓塞,需要注意一些细节:1)、出血的靶血管一定要定位准确,以防误栓;2)、栓塞范围明确,不宜随意扩大栓塞范围;3)、区分必要栓塞血管和非必要栓塞血管;4)、确定出血靶血管后,尽可能行超选栓塞;5)、根据出血血管情况,选用合适的栓塞剂。

(二)介入栓塞术的术后反应及处理:

1、栓塞后综合症:为血管栓塞后主要反应,表现为疼痛、发热、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多为一过性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疼痛,可自行缓解。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

2、过度栓塞:是指栓塞程度明显超过允许范围,可造成严重的术后反应或并发症。预防方法为少量分次注入栓塞剂,并实时监测,了解栓塞程度,适可而止。根据病灶造影情况,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同样重要。

3、误栓:理想的栓塞应尽量避免出现非靶血管栓塞,但有即便出现了非靶血管栓塞,只要是在肝脏不会有任何危害,因为正常肝脏存在一种特殊的细胞能够将栓塞的碘化油清理掉。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应该尽量超选至靶血管避免出现非靶血管栓塞,注入栓塞剂时压力不宜过大、速度不宜快,并注意有无动静脉瘘。

4、感染:如胆肠吻合术或胆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行肝动脉碘油化疗栓塞术容易引起肝脓肿,对此类患者术后一定要给抗生素预防感染。

二、 非血管肿瘤介入治疗

非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各种影像设备(如X线、B超、CT等)引导下经皮穿刺至肿瘤局部,通过冷冻、加热等物理、化学办法,或通过照射局部肿瘤病灶,局部靶向消融肿瘤,达到灭活肿瘤,减轻瘤负荷的目的。具有微创、靶向、高效等特点。对肿瘤尤其是较小的肿瘤病灶,这种治疗有时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切除的效果。对较大肿瘤或晚期肿瘤,这种治疗可起到减轻瘤负荷,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1、化学消融术:是将无水乙醇、乙酸等化学药物经皮直接注射到肿瘤内,利用药物蛋白凝固特性,杀伤肿瘤细胞。1983年日本学者Sugiura首先报道经皮乙醇注射疗法(PEIT)治疗肝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经过20余年的临床实践,经皮注射无水乙醇已得到广泛应用。利用无水乙醇使癌细胞脱水固定,蛋白质凝固变性,破坏肿瘤细胞。同时,肿瘤组织内的血管壁内皮细胞变性、坏死,继而血栓形成,导致肿瘤缺血坏死。由于注射无水乙醇后,不发生出血和器官功能损坏,适用于实体器官肿瘤特别是肝癌。

治疗过程:确定病灶位置、大小、数目,在B超或CT引导下,将穿刺针穿刺到达肿瘤中心位置,缓慢推入无水乙醇,实时超声监控注射乙醇后在瘤体内弥散声像,可酌情由深至浅或变换方向注射,尽可能使其弥散至整个瘤体。一般乙醇注射剂量根据瘤体直径估计,每次量大体上以每1cm瘤体直径注射1ml。 3~5cm瘤体一次注射量约2-5ml,根据患者状况,间隔7-10天注射一次或每周l~2次。4-6次为一个疗程,疗程总量约20~30ml左右,疗程次数可根据具体病情决定。退针,预防乙醇外溢于针道,造成退针后腹痛,可边退边注入少量麻药。术后可留院观察l-2小时,首次治疗或术后反应明显者,可留院观察一天。离院时,预约复查和再次治疗时间。

适应症:PEIT可以用于治疗孤立及少血供肝肿瘤,特别适合于孤立恶性肿瘤及少血供恶性肿瘤更适合,对原发性肝癌常在TAE后追加治疗。对直径≤5cm,数目不超过3个的肝癌,也可选择PEIT。对直径在 3-5cm周围性肺癌及肺转移癌不适合手术的,也可在CT引导下行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

禁忌症:呈浸润生长的巨大肿瘤;严重黄疸,大量腹水;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临床实践表明PEIT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且并发症轻微的方法。常见反应主要是疼痛、发热及醉酒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PEIT对肝功能有一定损害,可出现转氨酶升高,但很少出现严重并发症。与治疗相关的针道种植转移的发生率非常低。

2、热消融术:即针对肿瘤病灶区用热进行灭活,其主要是依靠高温凝固蛋白质直接造成肿瘤局部坏死,故称之为热凝固治疗。其中较突出的是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的微波和射频热凝固治疗,在肝癌等已显示出十分突出的疗效,在临床肿瘤治疗上有着光明前景。

射频消融治疗(RFA)— “烧死”肿瘤:通过影像设备引导,经皮穿刺将15G电极针刺入肿瘤内,推开内套针,其顶端有7~9根细电极针呈伞状展开,通电后电极针电场内的组织发生离子震荡、摩擦生热>100℃,并传导至周围组织,产生一个球形消融灶,直接“烧死”癌肿,使肿瘤组织干燥凝固坏死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并同时可实现穿刺针道的电凝止血。RFA的目的是杀死肿瘤及肿瘤周边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的细胞,根据外科切除经验,消融范围至少应达肿瘤外1cm处。可在B超、CT、腔镜引导下定位或术中配合射频治疗,对多个病灶可重复治疗。由于目标对准癌肿,对正常组织伤害少,达到或超过开刀手术的效果。适用于人体各系统良恶性病变的治疗,如肺内良恶性肿瘤、气管支气管内肿瘤、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肿瘤、肾脏肿瘤、肝脏、胰腺肿瘤、生殖系统肿瘤等。

射频机 射频治疗示意图 射频电极针

微波消融治疗:是在肿瘤内直接插入针状微波电极,通电后微波电极末端的微波辐射器产生热效应使瘤内温度达到60-100度高温,导致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由于微波致生物组织加热是内源性加热,故具有热效率高、升温速度快、高温热场较均匀、凝固区内坏死彻底等突出优点。在微波治疗中只要微波天线所形成的温度场能覆盖整个肿瘤区,即可实现肿瘤的原位灭活。近年发现,在主灶热凝固灭活的同时,微波还可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这可能是微波凝固治疗能取得较好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该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经皮治疗,也可以用于术中或腹腔镜下的治疗。在临床上已先后应用于肝癌、肺癌、肾癌、脑胶质瘤等恶性肿瘤以及血管瘤、脾功能亢进等良性病变的治疗。

微波治疗仪 微波治疗过程 B超实时监控

超声消融治疗:高强度超声聚焦肿瘤治疗系统(HIFU),也叫海扶超声聚焦刀。利用超声波穿透性、方向性、聚焦性好的特点,将体外发射的超声波聚焦于肿瘤,通过超声波的热效应、空化效应、机械效应、生化学效应等使靶区的温度瞬间达到65-100℃,令肿瘤凝固性坏死。空化效应使细胞膜、核膜破裂,失去扩散能力。相当于在体外进行手术,“切割”癌块。全球各HIFU中心近万例的治疗表明,无创性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技术与传统方法的疗效至少是相当的,且更具独特优势。治疗中进入人体的超声聚焦点如黄豆般大小,通过点、线、面、体的运动轨迹,将肿瘤一层层烧死。优点:可通过实时监控超声来观察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以及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计划出“切除”范围。做到一次彻底“切除”肿瘤,又保护周围的正常组织,同时可根据治疗后声像图的变化来初步判断治疗效果,无创治疗,通过保乳、保肢、保子宫等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由于海扶超声聚焦刀原位灭活肿瘤细胞,机体的生物学屏障未破坏,不会出现肿瘤细胞医源性播散,同时不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反而使免疫力低下病人增加抗肿瘤免疫力;对晚期肿瘤也可行姑息治疗(例如止痛)。这种治疗属于无创性治疗不开刀、不出血、无疤痕、无辐射、无副作用,是二十一世纪外科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实现了肝癌保肝、骨肿瘤保肢、乳腺癌保乳、子宫肿瘤保子宫、其它器官肿瘤保器官功能、疼痛止疼,同时增强免疫功能的绿色治疗新方法。并发症及防治:1、皮肤损伤:为常见并发症。预防包括术前尽量保持治疗区皮肤完整和光滑,治疗时不断更换层面并应控制每层面治疗时间,时刻保持治疗区皮肤湿润等。一旦出现皮肤烧伤,按程度不同进行相应治疗。2、邻近及远处器官损伤:可引起病灶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如胆囊、胃肠道、膀胱、神经等损伤。通过术前对影像资料充分分析,制定好治疗靶区,对易出现损伤的部位提前采取预防措施能最大程度避免损伤。存在问题:1、效率低:这是最突出问题。由于HIFU治疗是由超声诊断探头将肿瘤切成多个层面,其治疗探头在每个层面上所产生的焦域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由面到体,最终使整个肿瘤发生凝固性坏死,故对较大的肿瘤,治疗时间过长,增加了麻醉风险及周围组织损伤的可能性。2、声窗暴露不佳: 超声波受肋骨、气体、胃肠道、脊柱等影响大,导致超声波穿透差,瘤区有效能量降低,增加超声波反射的不可定性,造成机体损伤。3、深部肿瘤杀灭欠佳:由于超声波穿透性的限制和在传导通路上的衰减,致使深部肿瘤组织所能接受的能量有限,累积杀灭肿瘤的有效能量减少,所需治疗时间更长。

肿瘤热疗:是用加热方式治疗肿瘤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物理方法将组织加热到能杀灭肿瘤细胞的温度(42.5℃—43.5℃)持续60~120分钟,达到既破坏肿瘤细胞又不损伤正常组织(正常组织细胞的温度安全界限为45℃±1℃)的一种方法。高热尤其是局部热疗,还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限制肿瘤细胞扩散的作用。高热可导致P53等基因改变,从而诱发肿瘤细胞凋亡。当然,肿瘤热疗的机理还不止于此,在肿瘤缩小或消失之前,伴随着的还有许多复杂的理化变化,如细胞所处的环境,细胞毒作用,热敏性等变化过程。热疗不但对肿瘤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效应,还可以增强化疗、放疗的疗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的转移。由于肿瘤组织中血管扭曲扩张、血流阻力大、血管感受器不健全,对温度敏感性差,在高温作用下散热困难,热量易聚焦,升温快,形成巨大的储热库,可与正常组织有5~10℃的温差;而正常细胞可以长时间耐受42.5℃~43.5℃高热,从而杀死肿瘤细胞而正常细胞不受影响,不会引起诸如骨髓抑制、脱发等不良反应。这是热疗有别于化疗、放疗的独特之处,因而被专家称之为“医疗春天到来的标志”。热疗在临床上经常配合化疗,即称为热灌注化疗,其原理是将利用物理能量加热好的化疗药物,灌注到肿瘤部位,使肿瘤组织温度上升到有效治疗温度,并维持一定时间,利用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对温度耐受能力的差异,达到既能使肿瘤细胞凋亡、又不损伤正常组织的治疗目的。热灌注化疗使热疗与化疗灌注药物产生有机的互补作用,增加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能够更有效地杀伤恶性肿瘤细胞,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命,同时又减轻放疗和化疗所产生的副作用,因而被国际医学界称之为“绿色疗法”。应用热灌注化疗在控制恶性胸水、腹水时疗效极佳。

3、冷冻消融术:与热消融治疗原理类似,直接冷冻肿瘤病灶,造成肿瘤局部坏死。研究表明冷冻治疗可引起:1)细胞内冰晶形成和冰晶的机械损伤;2)细胞脱水和皱缩,尤其是结合水减少,将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产生聚合作用;3)细胞电解质毒性浓缩和PH值改变;4)细胞膜脂蛋白成分变性;5)血流淤积和微血栓形成。通过以上几种作用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是氩氦靶向手术治疗系统(即氩氦刀)。

氩氦刀:1998年10月美国Endocare公司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超低温介入冷热消融氩氦靶向肿瘤治疗设备:Endocare Cryocare TM Surgical System(美国氩氦刀),并通过美国FDA批准,IEC、EMC和欧盟CE认证,在全世界各地医院使用。该治疗系统是太空火箭制导技术与现代超低温冷冻治疗肿瘤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冷媒(氩气)及热媒(氦气)循环在刀尖急速膨胀,可在50s内冷冻病变组织至-140℃,又可快速解冻并升温至45℃,直接使得癌细胞死亡或崩解,如此重复两次的聚冷聚热交变,即可将瘤体细胞摧毁成碎片。对周围正常器官几乎没有伤害。同时,由于肿瘤细胞爆裂死亡,肿瘤细胞抗原进入血液,还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提高了机体免疫力,该治疗技术在欧美等国家被誉为肿瘤治疗的绿色疗法。

治疗范围:它可对多种肿瘤施行精确的冷冻切除,并且在肝癌、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肾肿瘤、乳腺癌等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广义上讲,只要穿刺针的距离不会伤及大血管、重要神经和临近脏器者,均可实施这种治疗,且不受肿瘤性质的限制。如肺门区以外的肺癌、胸部肿瘤;肝原发和转移癌(4个病灶以内)、肝血管瘤;肾癌;直肠癌术后复发;前列腺癌、前列腺良性增生;不宜手术的乳腺癌;口内癌;面、颈部肿瘤及全身各部软组织肿瘤;脑颞、顶部4厘米以内的胶质瘤;腹、盆腔可穿刺的肿瘤等。一次治疗一般在6厘米以内,否则需分次治疗。对于肿瘤已有多脏器转移,全身情况较差和肝、肾功能不全者,不宜作这种治疗。

优缺点:氩氦刀属微创伤治疗,出血也少。5厘米病灶一般要冷冻7厘米直径,基本上可以达到手术切除的效果,但较大且不规则的病灶,“冷切”效果不如手术彻底。因此,能手术的还是做手术。若不具备手术切除条件者,氩氦刀则有独到之处。1、对患者损伤小,出血少或无出血;2、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3、对正常器官组织细胞无毒性,患者恢复快;4、手术损害轻微,可重复及反复做;5、效果显著、操作容易、费用低、易于患者接受;6、可单独施行,也可化疗、放疗或手术疗法结合;7、可用于其他疗法所无法治疗或治疗失败的患者;8、疼痛不明显甚至无痛;9、冷冻免疫效应,冷冻有可能增强机体免疫反应,从而抑制残癌细胞。

氩氦刀

4、肿瘤内放射治疗: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放疗副反应以及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近距离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脱颖而出。近距离放射治疗是将放射源(封装的放射性核素)经人体腔道置于肿瘤附近、插植到肿瘤体内、或放置在瘤体表面实施照射的一类放射治疗手段的总称。所谓“近距离”是指将放射性同位素放置在距肿瘤组织 5cm范围内,甚至在肿瘤组织内进行治疗。近距离治疗主要包括腔内和管内照射、组织间照射、术中放置导管的照射以及模照射。我们这里主要是将放射性同位素直接注射至肿瘤内部,通过发出射线直接照射肿瘤组织,使肿瘤组织坏死,属于组织间照射治疗肿瘤。因此,具有治疗靶点局部剂量高,周围正常组织受辐射量低,照射时间短,可以连续照射或分次照射,安全、可靠、易于防护等优点。常用的射线有125碘及131碘。

放射性粒子: 是将放射性粒子在影像设备(B超、CT等)引导下,准确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侵犯的组织中,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主要应用125碘粒子。125碘粒子治疗肿瘤的机制在于利用其释放的低能γ射线连续不断地破坏肿瘤细胞的DNA双链,使之断裂,从而使肿瘤细胞失去增殖能力。将125碘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肿瘤组织在得到有效剂量的同时,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仅为肿瘤组织受量的50%以下,而周围正常组织所受损伤可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因此125碘粒子在有效杀伤肿瘤组织的同时,对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杀伤。

治疗优势:粒子种植治疗限局性的肿瘤较外放疗有如下优势:(1)剂量分布更适形于肿瘤的形状和大小;(2)随着同位素的衰变,肿瘤照射时间延长,接受较高剂量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3)粒子种植治疗减少了患者和操作人员治疗时间。

适用范围: 1、未经治疗的原发癌,如前列腺癌。2、癌症局部或区域性扩散病灶,特别是累及重要组织或难以手术切除者。3、为缩小手术范围,保留重要功能性组织,可行局限性病灶切除与近距离放射治疗相结合。4、病灶较孤立的复发性或转移性癌。5、外放疗后,由于剂量或组织耐受等原因仍有局部残留癌灶。6、局部进展期难以用局部治疗方法控制,或有远位转移但局部有严重症状者,为达到姑息治疗目的,也可行粒子植入治疗。

禁忌证:肿瘤部位有活动性出血,坏死或溃疡,病灶范围广泛,如血液病等,有麻醉禁忌证等,原则上都是放射性粒子种植近距离治疗的禁忌证。

放射性粒子治疗存在的问题:虽然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但是由于植入技术的不完善、术前计划不精确、术后验证不及时等原因导致该项治疗技术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有人曾报道在前列腺癌术中植入放射性粒子一段时间后,在病人肺内检测到放射性粒子的存在,其发生率约为5.9 %~21.8 %。也有报道穿刺误入血管引起组织栓塞、放射粒子移动入血管引起组织栓塞、放射剂量过大导致组织坏死以及空腔脏器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出现。此外,该技术领域需要临床多学科的密切配合,开展安全的、科学的、有效的医疗活动。

放射免疫靶向治疗:是以能与肿瘤抗原结合的物质如单克隆抗体(McAb),作为靶向载体,偶联放射性核素作为“弹头”(治疗剂)的肿瘤治疗药物注入体内与肿瘤细胞相关抗原特异结合,因此使肿瘤局部比其他正常组织剂量高,达到对肿瘤杀伤而对正常组织损伤小的一种治疗方法。随着针对肿瘤的人源性单克隆抗体的成功应用,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单抗的放射免疫靶向治疗也有了较大的进展。单克隆抗体标记放射性核素的联合应用在治疗非何杰金淋巴瘤(NHL)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放射免疫治疗是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以放射性核素为弹头,通过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将产生β或α射线的放射性核素靶向到肿瘤细胞,并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实现对肿瘤的近距离内照射治疗。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有唯美生和利卡汀。唯美生-- 碘[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注射液( chTNT):属于放射免疫治疗药物。它是由特异识别肿瘤的抗体和杀伤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构成,可特异性识别各肿瘤组织共同存在的“靶”—坏死变性细胞核,对多种肿瘤具有治疗效果,尤其是生长快易坏死的实体瘤;携带的放射性核素131I 可以同时释放β、γ射线。β射线对坏死区周围活肿瘤细胞有很强的杀伤作用;γ射线可通过核素扫描观察药物的分布及药物是否准确结合于肿瘤部位,便于判明唯美生疗效,并确定下一步的综合治疗方案。它先识别并与肿瘤坏死组织结合,再由放射性核素释放的射线杀死坏区周围的活的肿瘤细胞,被放射线照射致死的肿瘤细胞可形成更大的坏死区,与更多的唯美生药物结合,进一步杀死肿瘤坏死区外围更多的肿瘤活细胞,此种方式不断循环使唯美生具有极高的杀肿瘤效率,最终由内向外彻底摧毁肿瘤,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生长快易坏死的恶性实体瘤。如肺癌、肝癌、脑胶质瘤等。

利卡汀--碘[131I] 美妥昔单抗注射液,用于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放射免疫靶向药物,在前期的临床应用中已经获得一定的疗效,安全性高,为肝癌治疗开拓出新的希望。利卡汀双效合一,美妥昔单抗特异性结合肝癌细胞膜抗原HAb18G/CD147,抑制肝癌转移与扩散。肝癌细胞膜抗原HAb18G/CD147在肝癌组织中高度表达,保证足够数量的美妥昔单抗作用于肝癌细胞。放射性核素131I特异性在肿瘤区浓聚,发射的β射线持续内放射,特异性高,亲和力强,照射效能高,最终造成肿瘤细胞死亡。通过介入方式肝动脉灌注给药,直达肿瘤组织,其他组织辐射剂量小,安全。按照放射性药物常规防护使用安全方便,对其他患者及医院环境无影响。

治疗优势:1、细胞靶向:特异性高,亲和力强,与肝癌细胞紧密结合,与正常肝细胞无交叉反应。2、照射效能高:在肿瘤细胞、组织中照射剂量高,而正常组织副作用小。3、持续照射:让更多肝癌细胞进入对射线敏感的G2和M期。4、没有间隙期:治疗后亚致死的肝癌细胞,没有复原机会,杀灭效果完全。

肝内病灶 利卡汀治疗后肝脏核素扫描

5、肿瘤的姑息介入治疗:不是针对肿瘤病灶的积极治疗,而主要是治疗与肿瘤病灶相关或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主要是各种官腔如血管、胆道、消化道、气管、尿道等由于术后或肿瘤压迫所致狭窄的治疗。包括经导管减压引流术:即许多肿瘤常因压迫人体的管道系统而引起管道不通,如胰腺癌、胆管癌、胆囊癌等均可压迫胆管,使胆汁淤积,导致梗阻性黄疽,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病人的生命。采用经导管减压引流术,即经皮肤穿刺肝脏胆管插管作减压引流,放置引流管,1个月左右,黄疸即可逐渐消退。盆腔肿瘤、腹膜后肿瘤可压迫输尿管,导致尿路梗阻,也可以采用插管减压术,以缓解尿路的梗阻症状。对食道癌术后或肿瘤侵犯导致食道狭窄不能进食的患者,可置入食道支架撑起狭窄段,解决患者的问题。对上述胆道、尿路等梗阻的患者,在减压引流的同时,置入支架支撑狭窄段,不用开刀,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为许多胆道、膜腺、泌尿道、上消化道癌症的诊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胆道支架置入术

三、 分子靶向治疗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利用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载体,将药物或其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部位,把治疗作用或药物效应尽量限定在特定的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从而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所谓“靶向治疗”, 通俗地讲,就是有针对性的瞄准一个靶位,在肿瘤分子治疗方面指的就是针对某种癌细胞,或者是针对癌细胞的某一个蛋白、某一个分子进行治疗。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是针对某个器官,例如某种药物只对某个器官的肿瘤有效,这个叫器官靶向;第二种叫细胞靶向,故名思义,指的是只针对某种类别的肿瘤细胞,药物进入体内后可选择性地与这类细胞特异性地结合,从而引起肿瘤细胞凋亡;第三种是分子靶向,它指的是针对肿瘤细胞里面的某一个蛋白家族的某些分子,或者是一个核苷酸的片段,或者一个基因产物进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一个“闪光点”,凭着它的特异性和有效性,已取得很大成功,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的 “热点”。分子靶向是靶向治疗中特异性的最高层次,分子靶向治疗是针对可能导致细胞癌变的环节,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因子及受体、抗肿瘤血管形成、自杀基因等,从分子水平来逆转这种恶性生物学行为,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使其完全消退的一种全新的生物治疗模式。针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只攻击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影响非常小,所以说它“稳、准、狠”。 1997年11月美国FDA批准Rituximab用于治疗某些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真正揭开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序幕。自1997年来,美国 FDA批准已用于临床的肿瘤分子靶向制剂已有数十种,并取得了极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现在已经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有单克隆抗体类和小分子化合物两大类。

单克隆抗体类:其作用机理是在癌细胞膜外与生长因子竞争结合受体,阻断信号传递过程,从而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优点是选择性“杀灭”,对正常体细胞几乎没有伤害,从而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增长和扩散,并大幅度降低毒副作用。主要有尼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等。尼妥珠单抗(泰欣生)--人源化抗EGFR单抗尼妥珠单抗,用于头颈部肿瘤、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实体瘤治疗。

利妥昔单抗(美罗华)--针对CD20的人/鼠嵌合单抗,用于某些复发、难治、CD20阳性B细胞性NHL。曲妥珠单抗(贺赛汀)--针对HER-2/neu原癌基因产物的人/鼠嵌合单抗,能特异地作用于HER-2受体过度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西妥昔单抗(爱必妥,C225)--抗EGFR人/鼠嵌合IgG(1)单克隆抗体,和EGFR的细胞外配体直接结合,抑制肿廇的生长,并与化疗、放疗有协同作用。单独或与依立替康联用均对依立替康治疗无效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美国已批准其单用和与依立替康联用。C225同时也对头颈部肿瘤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有效。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重组人单克隆IgG1抗体,通过抑制可刺激新血管形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起效。用于一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以及转移性乳腺癌、晚期NSCLC、进展或转移性肾细胞癌一线治疗。吉妥单抗(CMA676)--重组人源化抗CD33单抗与细胞毒药物卡奇霉素的复合物。用于CD33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帕尼单抗(维克替比,Vectibix)--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作用于EGFR,治疗化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

小分子化合物类:它作用于在肿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或蛋白质的化合物。目前用于肿瘤治疗的小分子化合物多数是一些酶的抑制剂,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抑制剂;分裂激酶功能域受体酪氨酸激酶亚群抑制剂;多重亚群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小分子化合物是在细胞膜内发生作用,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磷酸化,阻断信号传道,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主要有格列卫,吉非替尼等。

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格列卫)--酪氨酸激酶第571号信号转导的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bcr-abl、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PDGFR)等酪氨酸激酶。用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及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

吉非替尼(Iressa)--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拮抗剂,属小分子化合物,用于的晚期NSCLC,尤其对女性、无吸烟史、腺癌效果好。

盐酸厄洛替尼(特罗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拮抗剂,抑制其胞内磷酸化。作为标准方案治疗无效的晚期NSCLC的二线或三线治疗方案,以及联合治疗胰腺癌。

甲磺酸索拉非尼(多吉美)--多激酶抑制剂,包括RAF激酶、VEGFR-2、VEGFR-3、KIT等。双重抗肿瘤作用,一方面抑制RAF/MEK /ERK信号转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另一方面阻断肿瘤新生血管形成,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用于肾癌、肝癌、肺癌或其他实体瘤的治疗。

苹果酸舒尼替尼(索坦)--特异性靶向针对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阻断肿瘤血液供应及直接攻击肿瘤细胞双重作用。用于肾癌、肝癌、肺癌或其他实体瘤(胃肠间质瘤)的治疗。

二甲磺酸拉帕替尼(Tykerb)--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拮抗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ErbB-2过度表达,既往接受过包括蒽环类、紫杉醇、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晚期乳腺癌。

范得他尼(Zactima)--抑制VEGFR、EGFR以及RET激酶,治疗晚期甲状腺癌。

盐酸尼洛替尼(Nilotib,AMN107)--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由伊马替尼的分子结构改进而来。

达沙替尼(Spryce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白血病。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恩度)--血管生成抑制类新生物制品,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形成血管的内皮细胞迁移来达到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了肿瘤细胞的营养供给,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增殖或转移目的。

肺腺癌吉非替尼治疗前 肺腺癌吉非替尼治疗3月后

肺腺癌吉非替尼治疗8月后

四、 肿瘤的基因治疗

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基因改变有很大关系,从根本上讲是基因病,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很多基因都发生了改变,包括多种基因的突变,基因的异常表达等。正常情况下细胞的生长受到很多基因的调控,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处于平衡状态,当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失活或表达不足时,细胞生长失去了平衡,细胞过度生长而不发生凋亡就发生了我们所谓的肿瘤。现有的治疗不管是手术、化疗、放疗及微创治疗均是采用杀死肿瘤细胞的策略,但结果往往是即便杀死了全部肿瘤细胞,也很快会复发,因为细胞发生癌变的环境没有改变,很多已经发生基因改变的细胞也可能很快又发生癌变。因此传统的治疗仍就是治标不治本。从机体整体进行中医药的调理逆转肿瘤的环境,或者从基因水平进行治疗可能会从根本上解决癌症的治疗。目前肿瘤的基因治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世界科学家研究的热点。若和介入技术进一步结合则可能成为继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一种新型的、分子水平的肿瘤治疗手段。它通过纠正抑癌基因的突变;或直接将正常的抑癌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内,使之替代有问题的基因发挥作用;或者利用DNA或RNA干涉技术使异常表达的癌基因减低表达活性或不表达;或改变靶细胞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我国上市的第一个世界基因药物p53(今又生)即利用经基因工程改造过的,能够感染肿瘤细胞的腺病毒作为载体将正常野生型p53基因带入肿瘤细胞,使其发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和抑制肿瘤血管再生的作用,从而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因为研究表明60%以上人类癌症都含有抑癌基因p53的突变,这也是今又生治疗肿瘤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今又生的载体是腺病毒,它同样也会感染部分正常细胞,因此若能和介入治疗技术结合,借助介入技术输送系统使之直接停留或作用于肿瘤病变部位,将会避免腺病毒对正常细胞的感染,大大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总体来说,肿瘤微创治疗有以下优势:(1)创伤小,恢复快。只需在体表开很小切口或不需切口。(2)局部疗效确切。(3)对早期肿瘤可起到根治作用,晚期肿瘤可达到减瘤等姑息治疗目的。(4)定位准确,选择性好,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器官功能。由于具有以上诸多优势,微创治疗已经成为了肿瘤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微创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在控制和消除局部病灶方面,与化疗和生物治疗等手段相比有绝对优势,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偏面追求微创化。只有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合理选择适当手段,并结合其它有效方法,才能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肿瘤的治疗目前虽然日趋规范,但很多实体瘤使用所谓规范化的治疗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比如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多年来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多种微创方法配合常规方法是绝对可行的,我们现在应该多想想,如何规范微创治疗,如何发展微创治疗,制定一个什么样的诊治常规,在此常规之下又如何依照每个患者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切忌滥用。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脑膜瘤属于颅内肿瘤中的一种良性肿瘤,生长速度慢,病程长,由于脑膜瘤的生长特性,头疼及癫痫是脑膜瘤患者比较常见的症状。脑 ...
    黄世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 侧脑室脑膜瘤来源于异位至脉络丛、脉络组织及侧脑室壁的蛛网膜细胞Ⅲ,属少见的脑膜瘤,由于三角区的脉络丛丰富,所以70%-80%的 ...
    黄世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 脑膜瘤是发生于脑膜细胞的良性肿瘤。脑膜瘤分为颅内脑膜瘤和异位脑膜瘤,前者由颅内蛛网膜细胞形成,后者指无脑膜覆盖的组织器 ...
    熊英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放疗科
  • 视神经脑膜瘤最常发源于视神经鞘,很少来自眶壁骨膜或眼眶内残留的蛛网膜,颅内脑膜瘤向颅外蔓延,也可以累及眼眶。在视神经的 ...
    黄世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 介绍一下有关脑膜瘤的护理方法(1)脑膜瘤常规术后严禁立即拔除气管插管,须待患者完全清醒,吸痰证实咳嗽反射确实存在且反射较佳 ...
    熊英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放疗科
  • 一、海绵状血管瘤 尤其是位于中颅凹者。CT平扫时,表现为边缘清晰的高密度灶,大多有强化,但其强化没有脑膜瘤显著, ...
    熊英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放疗科
宫卫东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介入放射科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宫卫东专家的投票,若您是宫卫东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宫卫东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