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针灸治疗
标签:医学科普
鼓胀针灸治疗
【概述】
鼓胀·又称单腹胀大,是指腹部肿大,而躯体四肢却消瘦的病症。本症多因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血吸虫感染以及其他疾病转化而成。其病机涉及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形成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素问·腹中论》称为"鼓胀"。《灵枢·水胀篇》称"肤胀"。《诸病源候论》称"水蛊"。《直指方》又有"谷胀"、"水胀"、"气胀"、"血胀"之分。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肿瘤等疾病。
【常见证候】
(l)湿热蕴结:腹部胀大且满,腹皮紧张拒按,肌肤灼热,心烦口苦,口臭,大便干,小便黄,舌苔黄腻或灰腻,舌质红,脉弦数。
(2)气滞湿阻:腹胀如鼓,皮色苍黄,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嗳气不舒,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沉弦或弦缓。
(3)气滞血瘀: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暴露,面部或胸背颈项部可见红斑,面色青紫,胁肋刺痛,形体羸瘦,口渴欲饮,唇舌红黯不鲜或紫,脉弦细或弦涩。
(4)脾肾阳虚:腹部胀大,入暮尤甚,按之不坚,兼有面色晦滞,畏寒肢冷,或下肢浮肿,身倦神疲,尿少便溏,舌质淡胖,苔漳白滑,脉沉细无力。
(5)肝肾阴虚:腹部胀大,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兼见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口干心烦,手足心热,尿少短黄,大便干,舌质红绛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症状分析与鉴别】
(1)湿热蕴滞鼓胀与气滞湿阻鼓胀:两者皆为实证,其共同的病理为肝脾失调,气机不畅,水湿停留,邪壅中焦。但前者为湿热互结,易耗气伤阴,故必兼见烦热,口苦口臭,小便黄,舌苔黄腻或灰腻,舌质红,脉弦数等,严重时邪从火化,火扰营血,迫血妄行,可见吐、衄、便血之症;后者为湿阻气分,以湿为主,湿邪重浊黏滞,故必兼见纳呆,食后胀甚,舌苔白腻,脉弦缓等症。
(2)气滞血瘀鼓胀:为本虚标实的虚实央杂之证。其症由于肝郁气滞日久,气滞则血瘀,表现为胁肋刺痛,舌紫脉涩等症。
(3)脾肾阳虚鼓胀与肝肾阴虚鼓胀:两者皆为虚证。前者多起于脾阳不运,水湿不化,继而累及肾脏。
故临床必兼见畏寒肢冷,神倦体怠,尿少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等症。后者多因于病久不愈,肝肾阴液不足,则阴虚火旺,故必兼见口燥,心烦,或鼻衄,齿衄,便血,舌红绛少津,脉弦细而数等症。
鼓胀一症,缘由气滞、血瘀、水停所造成,先由肝气不畅,继则脾失健运,水湿内聚,加之气滞血瘀,以致愈胀愈其。病情一般都由实渐虚,或虚实夹杂。治疗原则,实者重在祛邪,兼顾扶正;虚者重在扶正,于扶正之中寓祛邪之品。然初起不可攻伐太过,欲速则不达,反致危殆;后期亦不可辛燥温补太甚,否则愈增其胀。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期门、章门、足三里、膻中。
配穴:湿热蕴结加阴陵泉;气滞湿阻加气海、三阴交;气滞血瘀加气海、血海;脾肾阳虚加脾俞、肾俞;肝肾阴虚加太溪、肝俞。
操作:期门、章门均向下斜刺0。3~0。5寸,不宜过深,以免伤及内脏;足三里直刺1~1-5寸;膻中穴向下斜刺0。5~0。8寸,均采用泻法;其他配穴均采用虚补实泻的方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方义:期门为肝之募穴,理气消胀;章门为八会穴之脏会,可健脾疏肝;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健脾和胃消腹胀;膻中理气行滞;湿热蕴结加阴陵泉,阴陵泉与主穴相配清利湿热,健脾调气;气滞湿阻加气海、三阴交疏肝理脾,行湿除满;气滞血瘀加气海、血海行气活血;肝肾阴虚加太溪、肝俞滋养肝肾之阴。
【古代对症治疗文献】
(1)《灵枢》: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间虚实,工在疾泻。鼓胀……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
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问,亦见于脉,取委阳。
(2)《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太白、公孙主腹胀食不化。
(3)《针灸资生经》第四:中封、四病、主鼓胀。
……中封二百壮。水分:治腹坚如鼓,水肿腹鸣,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冲胸不息。……水分;治腹坚如鼓,……疗鼓胀。……复溜;治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十水病。……章门:疗身黄羸瘦,四肢怠惰,腹胀如鼓,两胁积气如卵石。……太白、公孙;主腹鼓胀,腹中气大满,……奔豚冷气,心间伏梁,状如覆杯,冷结诸气,针中管八分,留七呼,泻五吸,疾出针,须灸,日二七壮,至四百止,忌房室。心腹诸病峰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呜泄利,太仓、中管百壮。心下坚,积聚冷热腹胀,上管百壮。
(4)《神应经》:臌胀,复溜、中封、公孙、太白、水分、三阴交。
(o)《杨敬斋针灸全书》下卷:臌胀,中管、气海、天枢、期门、肩井、支沟、足三里、内庭、三阴交。
(6)卷中:鼓胀,上脘、期门、章门、建里、关元、脊中,十一节陷分左右灸,脾俞、绝骨、复留。
(9)《针灸逢源》肿胀门:单腹胀,脾俞、水分、公孙、复留、行间。
(10)《神灸经纶》卷三:臌胀灸治,太白、水分、气海、足三里、天枢、中封,又法:先灸中脘七壮,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
(11)《针灸正宗》臌胀:一方以针水分、中脘、下脘、气海、中注、四满,建任肾二经,以排水湿;更补大横、腹结、外陵、大巨,以健脾胃之气。而杜湿之源。
(12)《针灸甲乙经》卷六:肾病者,腹大胫肿痛。咳喘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足少阴太阳血者。
卷八:男子如蛊,女子如阻,寒热小腹偏肿,阴谷主之。
(13)《肘后备急方》卷四:水病之韧,先目上肿起如老蚕,色侠头脉动,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腹内转侧有节声,此其候山,不即治,须臾,身体稍肿,肚尽胀,接之随手起,则病已成,尤可为治,此皆从虚损大病,或下痢后,妇人产后,饮水不即消,三焦受病,小便不利,乃相结渐渐生聚,逆流诸经络故也,治之方……若唯腹大,下之不去,便计脐下二寸,人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腹减乃止。
(14)《针灸大全》:单腹蛊胀,气喘不息。照
海……膻中一穴:气海二穴、水分一穴、三里二穴、行间二穴、三阴交二穴。妇人脾气。血蛊水蛊。气蛊石蛊。照海……膻中一穴、水分一穴、关元一穴、气海一穴、三里二穴、行间二穴,治血;公孙二穴,治气;内庭二穴、支沟二穴、三阴交二穴。心腹胀大如盆。照海……中脘一穴、膻中一穴、水分一穴、行间二穴、三阴交二穴。
(15)《针灸聚英》:气胀、寒胀、脾虚中满。针上脘、三里、章门、阴谷、关元、期门、行间、脾俞、悬钟、承满。
(16)《灸法秘传》: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腰背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按语】
针灸治疗本症有一定疗效,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本症患者必须注意精神和生活上的调摄,适宜低盐饮食;安心静养,解除顾虑;注意保暖,防止正虚邪袭,疾病传变。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副主任医师预防保健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宋观礼专家的投票,若您是宋观礼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宋观礼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