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福法》续完
标签:养生保健

附录一:《保富法》节选(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作官,有的从商,都是炫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务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不单是上海这样,在我湖南的家乡,也是一样。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代的富贵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总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镇大人的有五、六十家,现在也已经多数萧条了;其中文官多人,财产比较不多的,后人较好。就我所熟悉的来说,像曾、左、彭、李这几家,钱最少的,后人比较多能读书,以学术服务社会:曾文正公的曾孙辈,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的几位曾孙,也以科学专门而闻名;李勇毅公的孙子辈,有担任大学教授的,曾孙也多是大学毕业;彭刚直公的后人,十年前,有在上海作官的。大概当时的钱,来得正路,没有积蓄留钱给子孙的心,子孙就比较贤能有才干。其余文官比较钱多的十来家,现在的后人多数都是萧条了。武官数十家,当时都比文官富有,有十万、廿万银两的;各家的后人,也是多数衰落了;能读书上进的,就很少听见了。

我家与中兴时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数都是世代相交的关系,所以各家的兴衰情形,都略有所知。至于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丰厚的,远远胜过了湘军诸人,但是今日都已经调零,不堪回首了;前后不过几十年,传下来才到了第三代,已经都如浮云散尽了。然而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积钱的几家,他们的子孙反而却多优秀。最显明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个房子,也未曾买过田地一亩。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二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就称为富家了。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文正公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若是当时化些字型大小、花名,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法;然而借著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而君子却是不为啊!这件事,当时家母知道的很详细,外面人是很少有知道的。《中庸》上面说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文正公曾经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公是同一风格。因此,当时的将领僚属,多数都很廉洁;而民间在无形当中,受益不小。所以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要钱,那么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人民就会受害不小了。

请看一看近数十年来的政治,人民所遭遇的痛苦,便知为人长官的廉洁与不廉洁,真是影响非常大啊!所以,《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因为贪财与不贪财,关系着别人的利益、幸福很大;所以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世人都以为积钱多买些田地房产,便能够使子孙有饭吃;所以拼命想发财。今天看看上述几十家的事实,积钱多的,反而使得子孙没饭吃,甚至连子孙都灭绝了;不肯取巧发财的,子孙反而能够有饭吃,而且有兴旺的气象。平常人又以为全不积些钱,恐怕子孙会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看来,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会发达。现在我再举几个例子来说:

宋朝的范文正公(范仲淹),他作穷秀才的时候,心中就念念在救济众人;后来作了宰相,便把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族的贫寒。先买了苏州的南园作为自己的住宅;后来听见风水家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会出公卿。'他想,这屋子既然会兴发显贵,不如当作学堂,使苏州人的子弟,在此中受教育,那么多数人都兴发显贵,就更好了;所以就立刻将房子捐出来,作为学宫。他念念在利益群众,不愿自己一家独得好处。结果,自己的四个儿子,作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个个都是道德崇高。他的儿子们曾经请他在京里购买花园宅第一所,以便退休养老时娱乐,他却说:“京中各大官家中的园林甚多,而园主人自己又不能时常的游园,那么谁还会不准我游呢!何必自己要有花园,才能享乐呢?'范先生的几位公子,平日在家,都是穿著布素衣服。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的俸钱,也都作了布施救济之用;所以家用极为节俭,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照普通人的心理,以为这样,太不替子孙打算了,谁知道这才是替子孙打算最好的法子。不单是四个儿子都作了公卿,而且能继承他父亲的意思,舍财救济众人。所以,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多数范氏的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的分子。世人若是想替子孙打算,想留饭给子孙吃,就请按照范文正公的存心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

上海的大阔老很多,我所认识的,也可以举几个例子:一个是江西的周翁,五十年前,我在扬州鄙岳萧家,就认识这位富翁。(当时的这两家同是盐商领袖。)有一天,周翁到萧家,怒气勃勃的,原来是因为接到湘潭分号经理的来信,说是湖南发生了灾荒,官府向他们劝募捐款,他就代老板周翁认捐了银子五百两,而周翁嫌他擅作主张,捐得太多,所以才发怒。那时他已有数百万银两的财富,出个五百两救济,还不舍得。后来住在上海,有一天,谭组安先生与他同席,问他,如何发到如此的大富?他说,没有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他活到八十多岁才死,遗产有三千万元,子孙十房分了家,不过十几年,就已经空了。其中有一房子孙,略能作些好事,这一房就比较好,但也是遭遇种种的意外衰耗,所余的钱也不多了。若是以常理来说,无论如何,每房子孙都有三百万,不会一齐败得如此之快;然而事实上,却是如此。若是问他如何败法?读者可尝试著闭目一想,上海阔少爷用钱的道路,便能够明白,不用多说了。这位老翁,也是正当营业,并未取非分之财;不过心里悭贪,眼见饥荒,而不肯出钱救济;以为积钱不用,是聪明。却不知道此种心念完全与仁慈平等的善法相违反,我若是存了一家独富之心,而不顾及他家的死活,就是不仁慈、不平等到了极处。除了本人自己受到业报外,还要受到余报的支配,也就是《易经》所谓的余庆、余殃的支配;使独富的家败得格外的快,使大众亲眼见到果报的昭彰,能够醒悟。(而本人所受的果报,若不是现世报,则旁人是不能见到的。)

再说一家,是上海十几年前的地皮大王陈某,家中的财产有四千万银元,兄弟两房,各分两千万。一九二五年,我到他家吃饭过一次,他住的房屋十分的华贵,门前有一对石狮子,是上海所少见的。他的客房,四面的墙壁全部都装了玻璃架,陈列的铜鼎,都是三千年的古物。有一位客人,指着告诉我说:“这一间房子里的铜器,要值银元一百五十万;中国的有名古铜器,有一半在此。'这几句话,正是主人最高兴听的。原来一般富人的心理,就是要夸耀,我有的东西,都胜过一切的人。而惟有道德名誉是钱办不到的,这些富人无可奈何,只好在衣服、珍宝、房屋、器具上,争豪斗胜,博得一般希望得到好处的客人,来恭惟奉承。(骄奢两字是相连的,骄就是摆架子,奢就是闹阔。上海常看见的是大出丧,一日之间,花费一、二十万的银元,以为是荣耀;但是若要请他们出几千元帮助赈灾,就不大容易了。这是普通人多有的卑劣自私的心理,并非是单说某一家。这一位主人,当然也未能免俗。)在我看见他之后,不过才七年的时间,上海地价忽然惨落,加以投机的损失,以致于破产。陈家的古铜珍宝,房屋地产,一切的一切,都被银行没收变卖,主人也搬到内地家乡去了。

再说一个实例,就是上海哈同花园的主人,近日报纸上常有讥讽的评论:说他们生平,对于慈善事业,不肯多多帮助,并说他有遗产八万万银元。试一设想,财产八万万的收入,就照二厘的利息来计算,每年也应该有一千六百万,如果他们肯将这尾数的六百万元,用作救济贫民之用,那么全上海的难民,就可以得救了。在三年前,上海的难民所中,有十万人,每人的粮食,以每个月两元计算,全年不过才两百余万元。到去年米贵的时候,难民所中的难民才不过一万几千人,每人的月费三十元,一年共五、六百万元,也还不过是他们收入年息的三分之一罢了。再说上海死在马路上的穷人,去年将近有两万多人,前年不过一万多人,再前年不过是几千人,就单说去年米贵,死人最多的时候,如果办几个庇寒所和施粥厂,养活这两、三万人,也不过一年花个五、六百万元就够了。这在他们来说,不过是九牛的一毛,然而这一毛,却是舍不得拔。如果能花几百万元,救几万个穷民;它自己家用,若是没有特别的挥霍,就是无论如何的阔绰,还是可以将一年所余的利息若干万来用作储蓄的。这样一来,一方面得到了美名誉,一方面作了救人的大功德,再一方面又仍然每年增加了若干万的积蓄。这样的算盘,实在是通极了。然而他们却没有这样智慧的眼光,一心只想这一千六百万元,一滴不漏,全部都收到自己的银行帐上,归为己有,任意的挥霍。竟然没有想到这肉身是会死的,自己既无子女,结果财产全归了他人。几万万的财产,一旦变为空花,只是徒然的带了一身的罪业,往见阎王,而且又遗下了一片不美的口碑,留在这个社会。

他们也挂信佛的招牌,但是全不知道《药师经》上开宗明义,就详细的说明了悭贪不舍的罪过。经上说:“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缺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得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心生痛惜。如此之人,由此命终,生饿鬼界,或畜生道。'因为大富之人,钱财有余,自己也没有用处,明知道多数人将会饿死,却不肯施财救济。若是从道德上责备起来,这简直是间接的杀人。积钱最多,力量最大,而不肯布施的,他所负的杀人罪就更重了。譬如见到一个极小的孩子,站在井边,快要落井了;有一个人在旁站着,全不开口,也不拉开这个小孩,而让他落井死了。我们一定会说,这个孩子算是被他杀死了一样。而富人见灾不救,正是一样。何况是大富如此,连利息的一小部分都不肯舍,那么马路上死的几千几万的饥民,岂不是要算他杀死的一样吗!杀死几千几万人的罪过,难道是用骄慢心,以信佛作为幌子,勉强化点挥霍不尽的小钱,作点专卖面子的善事,就以为自己已经是作了功德,便可以免除一切的罪过么?我想恐怕天地鬼神,决不会如此含糊的宽恕他。所以我说这一段事实,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分别真伪,打破心里的悭贪,切不可蹈积财不施的覆辙!

俄国的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现在社会的人,左手进了一百万元,右手布施了一、二元,就称为是大慈善家。'由此可知这种行为,是世界的通病。

总而言之,保富的方法,必须要有智慧的眼光,也就是要有辽远的见识、与宏大的心量;以上所说范文正公等几位,就是属于此类。而其余不善于保富的人,普天之下滔滔皆是啊!他们不能使子孙长保富厚,止因为是自己的智慧不够;能见到一点,却遗漏了万端;止看见表面,而看不到内涵;简单点说,他们看历本,只看见初一,还不知道明天有初二,更不会晓得年底有除夕,但是像这等愚痴的人,虽然很多,而社会有慧根的人也不少,一经人点拔,即可觉悟,智慧的眼光忽然就会开朗了。

附录二:如何改善“看病难、看病贵”和“行医难,医生累”

1.关于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建议

吃饭需求,居住需求,穿衣需求,就医需求,教育需求,为国民五大基本生活需求,医疗问题关系几乎所有国民的切身利益,解决就医难问题,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有关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调查问卷显示:对于"看病难"的问题,主要是:看好医生难和看大病难。对于"看病贵"主要是:检查项目繁多且重复,药价高等。医院检查项目繁多且重复主要是医院各自为战,上级医院不认同他院的检查结果,反复检查。为此,建议如下:

(1)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只是卫生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关注,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共同来研究解决,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统筹解决。建议政府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统筹研究考虑,缜密部署落实,制定切实有效措施,逐渐加以认真解决;加强物价监督,加大对各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药及各医院的监管力度,取消医院服务和经济效益挂钩的做法,加强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2)针对医疗配置不均衡,建议改变优质卫生资源过于在大医院集中,逐步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新型医疗模式,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投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建立社区医疗与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对于国家级、省市级优秀专家,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优势医疗骨干力量,主要研究、解决疑难、复杂病症,大力培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专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医疗资源配置格局。

(3)实行全国或省市统一病历,由政府牵头,建立统一的个人电子病历系统,可把住院、就诊记录均存入电子病历内,以便随时现场查阅及管理,可将其与身份证号码相互绑定,各级医院联网。政府职能部门定期检查医疗设备和仪器。对于过期报废的设备、仪器坚决予以查封、淘汰,以免延误诊断、治疗。

(4)做好舆论导向的引导,逐步纠正广大群众不恰当的就医观念。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是复杂的,要充分认识现阶段中国是欠发达国家的前提下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性,应根据国情和个人经济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就医方向,理性的选择医院,理智的选择治疗方案。多做正面的舆论引导,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2.对改善“行医难、医生累”问题的建议

上海名医章次公学生、国医大师朱良春曰:医生要有“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学者曲黎敏曰:“说实话,我经常觉得,做医生是一个很悲哀的职业,立志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一定要先想好。首先,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这是对人性的极大考验,你没有慈悲之心,没有浩然的正气和果敢的杀气,就没法应对这一切。其次,做医生时间越久,就会明白许多疾病是医学解决不了的,因为人的病症有很多层面,除去身体的,还有心灵的。所以,一个真正的大医是要全方位解决人的所有问题。这说来容易,做起来极难。所以做医生难,做一个道术兼备、心怀天下的名医更难。”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到:“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受,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并论及大医之诚(医德):“大医之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大医之法:行医准则--”

可见,对一个医生来说,古往今来,都是需要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不仅要有技能,还需要知识和文化。更要做一个胸怀虚心、耐心、爱心的读书人,若能这样即使拥有令人尊敬的学术成就,也不会有令人失望的自负。做到这个层面自然就难和累了。为此,建议如下:

(1)有不适早看医生

司马迁史记《扁鹊传》曰:“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当然,现代医学发展了,不能服药者,可以鼻饲和输液治疗。可是,绝对不能等疾病到了这“阴阳并,藏气不定”阶段才看医生。西方谚语:“一两预防胜过一磅治疗”。《黄帝内径》已精辟指出,“上医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2)医生要“不失人情”

明未医家李中梓在“不失人情论”中已经论述了“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医人之情”。在论述病人之情时,讲到四个不同,如“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恣悖理。此交际之不同也。”和六个为害,如“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多歧亡羊,终成画饼。此无主之为害也。”文中最后提到“人情之详,尚多难尽。有必不可迁就之病情,而复有不得不迁就之人情,且奈之何哉!故曰:戛戛乎难之矣!”其中,“病人之情”首当其冲,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医生需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主动进行有效沟通。这也正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到之大医之心:“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当然,作为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要诚实告诉医生,对于治疗应该很好地配合。如能在未病之前多学一些医学科普知识就更好了。

(3)疾病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

正如《扁鹊传》中所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疾病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医生就像月黑风高之夜渡你过河的人,但是,由于医学的复杂性和太多的不确定性就像脚下湍急的水流,有时,医生同样觉得手无寸铁。

3.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健康和幸福(见前述五福之康宁)

4.医生和患者都不要做“三季人”

“子贡问时”: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庄子秋水篇十七中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说“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我会生气,现在我不会了,我心里这样想,三季人,我就没事了。任何事情当你要发脾气,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三季人,你就心平气和了。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越是不懂的人,讲话声音越大,以后你在哪里都可以看到,凡是那个声音最大的人就是最不懂的人。

我们生活中在所难免会遇到很多三季人,同时我们自己也在不停的扮演三季人。相对来说做一个三季人并不可耻,但我们要努力去探索第四季,这就需要我们多跟那些超越自己认知限制的四季人沟通学习。而对于相对于我们的三季人,我们则完全没有必要对牛弹琴,对牛弹琴的本身不是牛的错,而是我们的错,不要怪牛不理解,而要怪你根本不了解牛。

5.中医与西医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

对待中医与西医、中西医结合的关系来说,可以以此理解为“西而优则中,中而优则西”,如果西医学好了,有精力可以学习中医,同理,如果中医学好了,当然也可以学习西医。其实,医患共识,不论西药,还是中药(包括民族医药),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无论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是为了患者、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至于中西医能够结合起来运用自如,那应该是理想的境界。但是,起码可以在医生和患者身上结合。不过,要让一个医生既学习好西医,又学习好中医,的确不易。达到在现代医学诊断清楚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证候,结合现代病因、病理学,结合中医辨证,加上现代某些相关指标,这样中西医有机结合(病证结合),策划综合治疗方案,这样的结合相当难了。

附录三:中医体质分类和养生方法简介

(一)、中医体质分类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性质。我们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性格和生活方式不同,所以每个人拥有的体质也不一样。早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已提出的五形人:火形之人、木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和水形之人。

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

1.平和质 (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2.气虚质 (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3.阳虚质 (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4.阴虚质 (D型)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5.痰湿质 (E型)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薯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6.湿热质 (F型)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7.血瘀质 (G型)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症瘕及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8.气郁质 (H型)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9.特禀质 (I型)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二)、九种体质中医养生方法简介

1. 平和体质者

《黄帝内经》曰:“平人者,不病也。”而要想拥有平和体质者的好身体,就要从改变日常生活的坏习惯做起,只要形成秉性,就能使好习惯称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心态都简朴的人,容易促生平和体质。长寿的人往往都是心态平和、无欲无求的人,假如要长寿,就要回归简单。一切适度,过犹不及。

平和体质的人最重要的养生原则就是“不伤不扰,顺其自然;一切适度,过犹不及”,即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1)穴位保健: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2)中药养生:百合(选择新鲜百合)。

(3)饮食养生:为平和体质者推荐的中药养生方-延年益寿粥:黑芝麻、桑葚各60g,大米30g,白糖适量。大米、黑芝麻、桑葚洗净捣烂,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加入白糖,再将捣烂的米浆倒入,煮成糊状即可。为平和体质者推荐的食材:粳米、白菜、黄豆等。为平和体质者推荐的营养食谱-核桃仁黑木耳粥:核桃仁 20g,黑木耳 10g,红枣5个,粳米100g。冰糖适量。

2.气虚体质者

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中的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作用,将三者结合而形成了人体之气。

气虚体质形成的重要原因---身心过度劳累。我们说的过度劳累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劳“力”过度,其二是劳“神”过度。

(1)穴位保健:经常按揉或者艾灸足三里可以起到很好的补益气血的作用。

(2)经络保健--叠掌运丹:掌心对肚脐,左手叠放在右手上,绕脐揉腹,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揉50圈。

(3)中药养生:人参为中医最常用的补气中药。黄芪也是中医常用的补气中药。

(4)饮食养生: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小米、粳米、扁豆、胡萝卜、牛肉、红枣、山药等。

3.阳虚体质者

阴阳学说起源于古代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对宇宙万物的长期观察,早期的含义非常朴素,古人将日出后的白天称为阳,日落后的黑夜称为阴。后来阴阳及其运动被视为推动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本动力,是对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自然界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也指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总而言之,凡是向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永恒运动的都属于阳;凡是背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对静止的都属于阴。中医吸收并发展了哲学里面的阴阳学说,形成本身独特的阴阳理论。

(1)穴位保健:按摩涌泉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的功效;常按或灸申脉穴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2)中药养生:为阳虚体质者推荐的中药:鹿茸、肉苁蓉。

(3)饮食养生:羊肉、韭菜。

4.阴虚体质者

阴虚其实就是指人体内的津液不足、阳气相对亢盛。结果导致了阴阳不平衡。

辛燥食物不离口,阴虚体质赶不走。味道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葱、姜、蒜、胡椒、芥末等都是热性的,不适合阴虚体质的人吃。

(1)穴位保健:经常按摩三阴交、照海等穴位,可以补肾益阴、改善阴虚体质。

(2)中药养生:枸杞子、麦冬。

(3)饮食养生:石榴、葡萄、枸杞子、柠檬、苹果、梨、柑橘、甘蔗、冬瓜、丝瓜、苦瓜、黄瓜、菠菜、莲藕、银耳、百合、燕窝、黑芝麻等。

5. 痰湿体质者

痰湿体质的一些特征性表现与痰浊的积聚有着密切的联系。痰浊是津液运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产物,若血脉堵塞或血积既久皆可成为痰,气的运动对痰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肥胖痰湿体质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有关。

(1)穴位保健:足三里、丰隆、天枢等均是具有健脾利湿、化痰功效的穴位,经常按揉这些穴位可以健脾化痰,去除有形和无形之痰,达到改善痰湿体质的效果。

(2)中药养生:薏苡仁、茯苓。

(3)饮食养生:梨、赤小豆、白萝卜。

6.湿热体质者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的;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熬夜会使人体内的湿热加重。

(1)穴位保健:合谷穴配太冲穴,既能清大肠之热,又能泻肝火,祛湿除热的效果非常迅速。

(2)饮食养生:绿豆、赤小豆、冬瓜。

7.血淤体质者

中医学将血淤体质的形成机制概括为淤滞内结、血液离经和血液污秽三个方面。淤滞内结是指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迟缓、阻滞、凝聚、内结之血为血淤。血液离经也被认为是淤血。污秽之血的性质是败血、毒血、恶血。多活动,多运动,心肺功能才会被唤起、被振奋,也就能赶走淤血了。活血化淤是首要任务。

(1)中药养生:红花、桃仁。

(2)饮食养生:山楂、红糖。

8.气郁体质者

“气”有内、外之别。外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此 “六气”是不为人所控制的四时之气;内气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都是人类正常的感情。如果七情自然而发,是不会损伤身体的,并且能够增进脏腑功能,但是七情超过了限度就会伤及五脏,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怒伤肝,喜伤心,忧悲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改善气郁体质的首要任务---疏肝理气。

肝气郁结是造成气郁体质的直接原因之一,气郁体质者首先遥养肝血,使肝血不亏虚。调理气机的最好方法就是运动,动则气血畅通,气和则心平,从而达到舒气畅情的作用。

(1)穴位保健:阳陵泉具有非常好的疏肝解郁的作用,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够降肝火。

(2)中药养生:玫瑰花、陈皮。

(3)饮食养生:白萝卜、燕麦、山楂。

9.特禀体质者

特禀体质,其实包涵两层意思:一个是先天体质,一个是特殊体质。如过敏体质。

(1)天灸疗法又被称为“三伏贴”

(2)中药养生:党参、黄芪

(3)饮食养生:红枣、蜂蜜

后记

我是带着感恩的心情写的这个小册子。

时光荏苒,不觉自己行医已30年了。1984年我从医学院校学医5年,毕业留在附属医院从事影像诊断工作,一干就是八年。之后调到神经内科工作。在神经内科老师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有了将神经影像与神经内科知识相结合的机缘,使我在神经内科疾病的影像诊断方面得到长足进步。工作中,不断收集、整理神经内科典型、疑难和少见病例的影像资料,与大家分享,并整理出版了【神经内科疾病影像诊断与分析】。

在神经内科工作八年后,体会到中医药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必要:一是,医生和患者都需要中医药,神经内科查体让患者伸舌多是看有无歪斜和萎缩,此时有的患者则以为是看舌苔;好多患者会说一些中医相关词语来表达病情或已经在服用中药。有一位90岁高龄患者对我印象很深,他是因手抖被他60多岁儿子带来看病的,我看他红光满面、耳也不聋,有些驼背,只是手稍有颤抖,我便与他聊如何养生,他说他是中医,自配养心汤,每于春秋服一段时间,来看病是为了不伤儿之孝心,我当时想老先生会养生养心。二是,神经内科对许多疾病缺乏特效的西药。三是,临床工作中经常接触中成药,但是,缺乏辩证施治的指导,虽然在上大学时学过中医药,不过课时数少,功底差。四是,工作中看到有些资深师长,在给患者诊治中,能够做到辨病辩证结合,中西药并用,临床疗效好。

于是,我萌发了系统学习中医药的念头。从2000到2004年,我参加了中医学院为期4年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习,系统学习了中医相关课程,越学越感觉到中医药之博大精深。

学习中医之初的2000年,我遇到是否考博的问题,我当时决定宁学中医也不考博,所以学得很认真,也很专心。2004年毕业后,才考取了神经病学博士。由于自己在中西医结合上的努力,2007年被聘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并于2011年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贡献奖。为了在中医上丰厚知识,2010年我参加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学院举办的藏医药学习班,对藏医药有了新的的认识。

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让一个医生既学习好西医,又学习好中医,的确不易,让先学习西医的医生再学习中医,更困难一些。为了搭建一座桥梁,我们组织编写了【实用神经内科中西药物选择】一书,目的是以临床指南为基础,重点介绍药物治疗,让西医用好中成药,让中医更好地了解西药,在中医部分,重点介绍分证论治,这样可以让西医容易看懂,容易操作,直接从证(症候、症状)简单分型来选择中成药。

工作中第二个体会是,做医生时间越久,越觉得许多疾病是医学解决不了的,或者说一个人的健康与幸福不是凭单纯的西医和中医能解决的。因为人的病症有很多层面,除去身体的,还有心灵的。基于此,我在学习中西医之余,关注了健康和幸福相关的问题。记得数学家华罗庚谈读书有从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过程。即开始时你什么也不懂,书自然很薄,随着学习,你发现该学的越来越多,书就变得很厚。最后你读通了,明白要点就是这么多,书就又变得很薄。但是,读书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时下多数人恐怕没有太多的时间重复这个过程,所以,我试着再搭一“便桥”,编辑这个小册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限于知识和水平,书中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热忱地请求读者给予批评、指正。智慧有限,弘扬无边,用星云法师一次讲座中的四句话与大家共勉:对自己,要“不忘初心”(《华严经》经文)。对国家,要“不请之友”(《维摩诘经》经文)。对朋友,要“不念旧恶”(《八大人觉经》经文)。对社会,要“不变随缘”(《大乘起信论》经文)。

“瓷、诗、书”三联艺术大师陈文增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拔冗书写书名,谨此致谢。

妻子不仅多年承担家务,使我集中时间和精力工作和学习,而且,还对我的工作和学习给予帮助和指导,我的一切,饱含着她的心血。

编著者 王志红(智弘)2014-12-31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脑中风后常会出现半身不遂,即俗称的偏瘫,主要是因为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的缘故。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 ...
    吕志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 中国每年新发中风病人约250万,其中约有2/3的人最终残疾或死亡.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人对中风缺乏认识,抢救不及时.脑中风 ...
    吕志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 中风的患者需要定期的复查,今天我们就讲解一下中风的患者需要检查的内容有哪些。 1、血常规 2、出凝血时间测定 ...
    吕志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 脑中风的概况与病因 脑血管疾病位居人类死亡原因的第三位,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死于中风。无论世界不同地区或不同种族, ...
    金永健航空总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烟雾病) 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 ...
    金永健航空总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 中风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翼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 ...
    郭煌辉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针灸科
王志红教授
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王志红专家的投票,若您是王志红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王志红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