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是一种戴什么眼镜视力也达不到正常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验光配镜、积极干预、治疗训练,几乎都能获得理想的矫正视力。维持3年视力不再下降,就可以宣布,弱视痊愈了。但是,由于弱视本身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过程中遮盖或为了尽快提高视力而降低远视度等原因,影响了双眼同时视的形成或完善,许多看起来视力已经很好的孩子,视功能却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那么,这些孩子的弱视治好了吗?只能说远远没有。
为什么视力好好的,视功能却远远达不到正常呢?这就要从人眼的三级视功能说起。人眼,要眼看到外面的世界,首先要将物体上每一个发光点的大小、形状、颜色、亮度、位置等特征在眼睛里成像。就像照相机,需要准确聚焦、光圈合适、快门速度等条件良好,才能拍出一张理想的照片。这样一张好照片还达不到人眼的一级视功能。两只眼睛都能照相,而且能够同时放到一个屏幕上,做到同时视,才是人眼的一级视功能。这也是后两级视功能的基础。一级视功能不够健全,就会影响到二级视功能及三级视功能。如果我们的眼睛仅有一级功能,首先太累,更重要的是缺乏距离判断能力和深度感觉。
人的两只眼睛,如果双眼协同作用很好,就像两个人配合默契,干活就不会太累。如果这两个人一起干活,相互干扰,或各干各的,疲劳就会比别人来得快,还会造成损伤。双眼互相干扰,不仅容易出现视疲劳,还容易因长时间关掉对方开关而再打不开。不管是只关一只眼睛还是两只眼睛交替关掉开关,最终的结果都是戴眼镜不能提高视力,这就是弱视的发病机制。双眼各干各的,首先希望对方不要参与,常出现的是关掉对方的开关,关掉开关后,后位神经元的电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直接导致视力下降,时间一长就是弱视。大脑能够将两只眼睛的成像融为一体,才能让两只眼睛一起干活。看远看近都能够融合,说明二级视功能健全。可以说,二级视功能是否健全,还在影响着一级视功能的稳定。
有些孩子自幼没有形成同时用眼习惯,一级视功能都不够健全。只是选择性使用单眼,也不一定弱视。有些弱视治疗过程中,习惯了选择性使用单眼,放弃了一级视功能。这些弱视通过治疗,视力提高后也不一定反复。获得的好视力能够维持三年,也不会再发。看起来这些孩子的弱视问题解决了,但两只眼睛不能配合导致的视疲劳,还可能引起一系列问题。如:高眼压问题、近视度不断增加的问题等等。双眼不能配合或在某个位置上不能很好配合,都属于第二级视功能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立体视问题,立体视才是人眼最高一级的视功能——第三级。
什么是立体视?为什么说它更重要?前面将人眼比作照相机。其实,眼睛比照相机的功能更简单,既没有快门,也没有胶卷,充其量是个监视器。将收集到的信息实时传至大脑,信息进入大脑,经过处理,在大脑中虚拟出一个外界的空间来,大脑才是重现外界空间的关键部位。监视器一般只有一个,它只能将一个平面信息传入大脑,呈现出一个平面像。在这个画面上,只能通过周围参考点,或物体的大小对比来判断目标距监视器的远近。绝大部分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都选择了两只眼睛。进化到灵长类动物,两只眼睛都朝着正前方,这就为及时准确地判断出距离作好了准备。人类需要更为准确的判断与操作,对双眼信息的要求更为苛刻。
两只眼睛在看远处物体时,仅有极其细微的差别,但大脑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这些差别,虚拟出一个空间,尽可能与真实空间一致。能够实现这一功能,被称为远立体视功能健全。虚拟得越接近真实,判断就会越准确。判断越准确,越迅速,操作失误的机会就越少。如果远立体视功能不够健全,只能选择一个眼睛的平面成像,当这个人正在开着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发现前方目标时,就无法及时准确地判断出远近,而需要参照周围物体或根据大小来推断距离,等作出判断已经来不及了。这样的人开车,出问题的机会要比正常人多得多。在美国有统计,立体视不够健全的人,开车事故率是正常人的5~6倍。
双眼同时看近,两只眼睛的成像看上去会差很多。左眼从一个物体的左面看得多一些,右眼从物体的右面看得多一些。但这样的图像同时传入大脑,大脑也可以将这两个图像虚拟出一个与注视目标一致的物体来。能够实现这一功能,被称为近立体视健全。这个虚拟的物体,形状、位置越接近于真实,判断就会越准确,实际操作能力也会越强。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精细操作的能力特别强,而有些人怎么训练也难达到,正是这一先决条件在起作用。
远立体视不够健全,就开不了车,至少不要作专业司机。近立体视不够健全,就丧失了及时准确地精细工作的能力,起码不能作外科医生。孩子得了弱视,家长费尽千辛万苦,孩子的视力提高了。在高兴之余一定要知道:及时建立和完善孩子的二级视功能和三级视功能。机会就在双眼视力刚刚达到正常的时候,等维持三年不降,习惯了选择使用单眼,连一级视功能都不够健全时,就等于彻底放弃了二级视功能。这时候再建立三级视功能的机会就会大打折扣。呼吁从事斜弱视治疗的医务人员注意,完善的三级视功能才是弱视治愈的终极目标。提醒家长注意:视力提高了,弱视远远没有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