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人格障碍吗
标签:医学科普

人格障碍

人格或称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的形成与先天的生理特征及后天的生活环境均有较密切的关系。童年生活对于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且人格一理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重大的生活事件及个人的成长经历仍会使人格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说明人格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人格的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在成年后有所缓和。

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可见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某种精神疾病关系较为密切,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在病前就有分裂性人格的表现,偏执性人格容易发展成为偏执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也可影响精神疾病对治疗的反应。

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不能混为一谈。人格改变是获得性的,是指一个原本人格正常,而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随着疾病痊愈和境遇改善,有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始于童年或青少年且持续终生。人格改变的参照物是病前人格;而人格障碍主要的评判标准来自于社会、心理的一般准则。

一、流行病学

迄今为止,有关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资料较少。1982年和1993年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均为0.1%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生物学因素、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有遗传因素的作用。

2、心理发育影响 童年生活经历对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生要因素。

3、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经常混迹于大多数成员具有恶性循环习的社会交圈子,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

三、常见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1、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表现:①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容易害羞,自尊心过强,对他人对自己的“忽视”深感羞辱,满怀怨恨,人际关系往往反应过度,有时产生牵连观念;②经常无端怀疑别人要伤害、欺骗或利用自己,或认为有针对自己的阴谋,对别人善意的举动作歪曲的理解,总认为他人不怀好意,怀疑他人的真诚,警视四周;③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易于埋怨、怪罪他人,推诿客观。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不从自身寻找主观原因;④容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尤多意见,常有抗议,单位领导常觉得这类人员难以安排;⑤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怀疑配偶和情侣的忠诚,限制对方和异性的交往或表现出极大的不快;⑥易于记恨,对自认为受到轻视、不公平待遇等耿耿于怀,引起强烈的敌意和报复心;⑦易感委屈;⑧自负、自我评价过高,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给人以得理不饶人的感觉,固执地追求不合理的利益或权利;⑨忽视或不相信与其想法不符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改变其想法或观念。

2、分裂样人格障碍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表现为:①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回避社交,离群独处,我行我素而逢得其乐;②缺乏热情和温柔体贴,缺乏幽默感。对人冷漠,缺乏情感体验,对于批评与表扬及别人对他的看法等漠不关心;③常不修边幅、服饰奇特、行为怪异,其行为不合时宜,不符合当时当地风俗习惯或目的不明确;④言语结构松散、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思不清楚,但并非知能障碍或文化程度受限所致;⑤受幻想或有奇异信念(如相信特异功能、第六感觉等),有时思考一些在旁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如太阳为什么要从东方升起,人为什么没有尾巴等,有些人在从事抽象思维的领域可有成就;⑥可有牵连、猜疑、偏执观念,或奇异感知体验,如一过性错觉或幻觉等不寻常的知觉体验。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这种人无论是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自我价值观念等方面均与正常人不同,他们往往缺乏正常的人间友爱、骨肉亲情,缺管焦虑和罪恶感,常有冲动性行为,且不吸取教训,行为放荡,无法无天。本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如:①经常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外突不归、欺侮弱小;②经常偷窃、斗殴、赌博;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无视家教、校规、社会道德礼仪,甚至出现性犯罪行为;或曾被学校除名或被公安机关管教等。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如经常旷课、旷工;对家庭亲属缺乏爱和责任心,待人冷酷无情;③经常撒谎、欺骗,以此获私利或取乐;④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⑤缺少道德观念、对善恶是非缺逐正确判断,且不吸取教训;⑥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以恶作剧为乐,故使其家庭、亲友、同事、邻居感痛苦或憎恨。

4、冲动性人格障碍  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常表现:①情绪不稳,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争执和冲突,冲动后对自己的行为虽懊悔,但不能防止再犯,间歇期正常;②人际关系强烈而时好时坏,要么与人关系极好,要么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③情感爆发时,对他人可有暴力攻击,可有自杀、自伤行为;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做事往往事先没有计划或不能预见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5、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  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这种人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暗示性、依赖性强。表现:①情感体验肤浅,情感反应强烈易变,感情用事,喜怒哀乐皆形于色,表情丰富但矫揉造作,爱发脾气;②爱表现自己,行为夸张、做作,渴望别人注意,或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过分;③过于喜欢表扬,经受不起批评,爱撒娇、任性、心胸狭窄,以情感相要挟,作弄别人如扬言自杀或威胁性自杀,达到目的方才罢休,凤法操纵他人为自己服务;④自我中心,强求别人满足其需要或愿意,不如意时则表现强烈不满;⑤暗示性强,容易受他人影响或诱惑;⑥富于幻想,常有自欺欺人之言,凭猜测和预感作出判断,有时用幻想和想象补充事实,言语内容不完全可靠;⑦喜欢寻求刺激而过分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甚至于卖弄风情,喜受挑逗,给人以轻浮的感觉。

⑧强迫型人格障碍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迫症病人病前有强迫人格障碍。这种人以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总是以自身的工作和生活难以满意,因而感到紧张、焦虑和苦恼。他们常常过分地自我克制,过分地自我关注和责任感过强,平时拘谨,不心翼翼,唯恐出现差错,思想得不到放松,具体表现为:①对任何事物都要求过高、过严、按部就班、常拘泥细节,犹豫不决,往往避免做出决定,否则感到焦虑不安;②好洁成癖,过分讲究清洁卫生,其家人有时也觉得和患者共同生活深感劳累和疲惫;③常有不安全感,往往穷思竭虑,对实施的计划反复检查、核对,唯恐疏忽或差错;④主观、固执,要求别人也按其方式办事,否则即感不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即使担任领导职务,往往事必躬亲,事无巨细;⑤过分节检,甚至吝啬;⑥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过分投入工作,业余爱好少,缺少社交往来,工作后缺乏愉快和满足的内心体验,反而常有悔恨和内疚而检查自身存在哪些缺陷,工作什么地方没有完善,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

7、焦虑性人格障碍  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四、诊断

(一)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

人格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进行诊断,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2、可能存在脑功能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形态学病理变化。

3、人格显著的、持久的偏离了所在社会文化环境应有的范围,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个性上有情绪不稳、自制力差、与人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等特征。

4、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的异常,但其意识状态、智力均无明显缺陷。一般没有幻觉和妄想,可与精神病性障碍相鉴别。

5、人格障碍者对自身人格缺陷常无自知之明,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屡犯同样的错误,因而在人际交往、职业和感情生活中常常受挫,以致害人害已。

6、人格障碍者一般能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主观上往往感到痛苦。

7、各种治疗手段效果欠佳,医疗措施难以奏效,再教育效果亦有限。

(二)诊断标准

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收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的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起始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②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③控制冲动及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2、严重标准 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感到痛若或社会适应不良。

3、病程标准 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已持续2年。

4、排除标准 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及后果。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所致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乃原发疾病的症状称为人格改变。

五、治疗和预后

人格障碍的治疗较为困难。但有关的治疗手段对行为的矫正仍可发挥一定的作用。

1、药物治疗 一般而言药物治疗难以改变人格结构,但在出现异常应缴和情绪反应时少量用药仍有帮助。

2、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者一般不会主动求医,常常是在和环境及社会发生冲突而感到痛苦或出现情绪睡眠方面的症状时才非常“无柰”地到医院就诊。医生通过与患者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之所在,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鼓励和强化等措施,对患者有益。

3、人格障碍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习惯。

4、教育与训练 人格障碍特别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往往都有一些程度不等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收容于工读学校、劳动教养机构对其行为矫正有一定帮助。

正常人格随年龄的增长会有一定的变化,有些人格障碍随年龄的增长也可能逐步缓和。人格障碍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因此在幼年时期培养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原载:广东心理咨询师2006年第一期 常听有些年轻的妈妈说:“孩子小,不懂事,要哭就让他哭吧,哭够了就不哭了。” ...
    彭红军广州市惠爱医院主任医师心理咨询科
  • 愤怒是一种常见情绪,从挫折感,对他人不耐烦、生气、发脾气,到极端愤怒等都是。 严重的抑郁、焦虑和恐惧都可以定 ...
    余金龙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精神科
  •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入院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孟某,女,23岁,河北省籍,主因:“精神、行为异常13年”于201 ...
    王学廉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响应 ...
    王永龙太原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精神科
  •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远比抑郁、焦虑、强迫、精神分裂、人格分裂等等来得陌生。不要 ...
    何斌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康复科
  • 人类天生就会有丰富的情绪。情绪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如何体察、适当表达情绪很重要。 情绪起了变化的时候,我们 ...
    姜红燕云大医院副主任医师精神科
王永龙教授
主任医师精神科
太原市中心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王永龙专家的投票,若您是王永龙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王永龙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