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与7.0T MRI对DBS靶点定位的精确性比较
标签:论文精选

脑深部刺激(DBS)是治疗药物难治性帕金森病(PD)的主要方法。DBS的最佳效果依赖于手术靶点的精确识别和电极的准确置入。传统的靶点电极植入采用间接方法对前、后联合进行坐标计算引导,其缺点是不适合靶点位置、大小和结构变异的个体。因此,通过脑部MRI直接描绘DBS靶点是最理想的。但1.5T MRI的影像质量难以胜任,3.0T和7.0T MRI成像识别靶点位置的能力超过1.5T MRI,有助于DBS电极准确植入。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放射科的Peter Jan van Laar等前瞻性研究比较7.0T MRI提供的可视化靶点对电极植入是否优于1.5T和3.0T MRI。结果发表于2016年6月《World Neurosurg》在线。

作者纳入该中心3例行DBS治疗的药物难治性PD患者,平均年龄55岁,术前进行1.5T、3.0T和7.0T MRI脑部扫描。依据信号强度比较深部脑组织结构,信噪比(SNR)采用Rician强度分布计算。DBS手术坐标通过3.0T和7.0T MRI制定。患者行双侧电极植入,术中经电生理监测和观察电生理刺激时患者反应确定靶点位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ost-hoc ANOVA)比较靶点定位的差异。

结果显示,1.5T MRI不足以直接识别DBS靶点,特别是丘脑底核(STN)。3.0T MRI可以较好地分辨DBS靶点,但7.0T MRI更清晰(图1)。7.0T MRI对脑组织可视化程度和SNR明显优于1.5T和3.0T MRI。但在靶点坐标定位中,3.0T与7.0T MRI无明显区别。

图1. 术前PD患者STN和周围结构7.0T、3.0T和1.5T MRI影像。

最后作者指出,与1.5T和3.0T MRI相比,7.0T MRI对PD患者DBS靶点可视化的效果具有优势,但3.0T与7.0T MRI在DBS靶点定位精确性上无明显差异。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帕金森病(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近期,TheLancet杂志发表了一篇由加拿大学者Lang教授撰写的综述,回 ...
    黄世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 多系统萎缩是成年期发病、散发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左旋多巴类药物反应不良的帕金 ...
    张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 有的帕金森病人站立时会出现头晕、晕厥,甚至导致摔倒,这是由于出现了直立性低血压的问题。直立性低血压,也叫直立性低血压, ...
    龚新宇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普通内科
  • 帕金森病是一种越来越常见的老年病。主要的帕金森症状是震颤与僵直,另外会伴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状,比如失眠和抑郁。帕金森症状 ...
    张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 今年72高龄的林大爷,从03年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僵硬、无力,活动不灵活,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给予美多巴口服 ...
    吕志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 便秘是帕金森患病因素之一,帕金森症状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出现。帕金森病曾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慢性癌症”,是一种常见的 ...
    黄世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陶英群专家的投票,若您是陶英群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陶英群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