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的瘙痒性皮肤病

1.1简介

瘙痒是旅行中最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它可以是局部的,或是全身性,病程为急性或是慢性(大于六周)。瘙痒性皮肤疾病与环境性皮肤疾病一样包括感染外来或者异国来源的致病原 (表1.1)。

从临床学家的观点,局限性和全身性瘙痒的差异饶有趣味,后者多见在一些寄生性皮肤病(疥疮,蠕虫病)和某些病毒感染, 前者多与节肢动物感染有关,并见于局限性瘙痒疾病以及较小范围的真菌感染。对于旅行者应专注于流行病学暴露(如危险行为,所停留的乡村等),临床检查应专注于可以附加提供最佳临床线索的皮损形态学特点和皮损部位的分布(如全身性或局限性,是否局限于特定的解剖部位)。无论是什么皮肤病,特殊的皮损必须区别于继发性瘙痒的皮损(例如表皮破损,苔癣样硬化,继发脓疮)。对于热带潮湿地区的旅行者,最主要的并发症是皮肤细菌感染。根据临床检查结果,可考虑进一步的诊断检查包括血液检查,血清学,皮肤活检,多聚酶链反应,培养以及影像技术等。

1.2流行病学数据

在旅行者中,皮肤病和腹泻,与呼吸道感染一样,是在旅行期间和旅行后三种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无论使用何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特殊旅行者组队列研究,观察性研究)以及在不同地点进行研究(当地研究,返回的旅行者研究),最常见的旅行性皮肤病都与昆虫的叮咬,太阳照射,皮肤真菌,接触过敏原以及浅表性皮肤损伤(包括与接触海洋生物有关的损伤)有关以及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

研究显示,在旅行者中诊断为外来因素皮肤感染的比例为35%至53%,皮肤症状中瘙痒是主要症状。

1.3疥虫感染

1.3.1疥疮

疥疮,原因为疥虫感染,是从热带地区返回的旅行者中最常见的扩散性瘙痒疾病。患者主诉多为全身性的强烈瘙痒,夜间加重,通常很少扩散至面部和头部。多为患者有疥虫接触史,于旅行返回后一个月内发病。最特殊的皮肤表现是5-10毫米的小孔,水疱脓疱,生殖器结节样皮损。皮损的典型分布部位是指(趾)间,腕关节屈侧,肘部,腋下,臀部,男性外阴以及女性乳房。家族瘙痒史通常是一条经典的诊断线索(婚床上的瘙痒就是疥疮)。通过显微镜在皮损的碎屑中发现雌性疥螨,虫卵,或是虫粪有助于确诊。

1.3.2疖性蝇蛆病

人蝇蛆病是人的皮肤组织被多种蝇类的幼虫或是蛆感染导致。根据西方国家的一系列输入病例结果,旅行者感染最常见的人蝇蛆病是非洲乡村地区噬人瘤蝇 (盾波蝇)以及中南美洲人肤皮蝇(皮肤噬人瘤蝇)感染导致的疖性蝇蛆病。

根据不同的蝇类感染,蝇蛆病的表现因患病途径,感染的地点,虫成熟期,皮损的数量,解剖部位,用手拉出幼虫的能力而异。噬人瘤蝇幼虫从沉积在潮湿的土壤和挂在外面干燥而没有熨烫的衣服或是床上用品中孵化出来穿透皮肤进入人体。人皮蝇幼虫通过蚊子叮咬的途径进入人体。在所有病例中,幼虫通过连续脱皮成长。这一成长时期从7天到6周(盾波蝇7-10天,皮肤噬人瘤蝇15-45天)。

皮损为1-2厘米疖样皮损,中央有凹陷,并有血清样和脓性分泌物。更重要的是,病人更多主诉是皮损处的蠕动感而不是瘙痒。幼虫的移动可以在凹陷处发现,盾波蝇的皮损更多,皮肤噬人瘤蝇的皮损通常为1-3个。盾波蝇的皮损通常见于皮肤被衣服覆盖的地方如躯干,皮肤噬人瘤蝇的皮损见于身体各部(如头皮,脸,前臂,腿)易被昆虫叮咬的地方。皮损数目最多的一例来自加纳盾波蝇感染的儿童病例,皮损甚至达到94个。

疖性蝇蛆病的诊断依靠从皮损处发现幼虫。治疗方法是小心的移走幼虫,并注意不要弄断它们,以免引起过敏反应和异物反应。在盾波蝇感染的病例中,手动对晚期皮损处加压可以很容易地挤出蛆。在皮肤噬人瘤蝇感染的病例中,可以通过向皮损滴入栓塞剂(如石蜡,凡士林,猪油,牙膏)的方法来挤出虫体。

1.4蠕虫病

1.4.1钩虫相关的皮肤幼虫移行症

钩虫相关的皮肤幼虫移行症(HrCLM)是最常见的一种热带来源的旅行相关性皮肤病。它的起病发生于在世界范围的热带或亚热带海滩,猫或狗钩虫的幼虫穿透站立或行走的人的皮肤导致。

钩虫相关的皮肤幼虫移行症的潜伏期通常只有几天,很少超过一个月。在确诊的一系列返乡的旅行者中,皮损出现在超过一半病人身上,从返乡后起病的中位时间不超过一个月。然而,也有一些潜伏期较长的病例报道。

钩虫相关的皮肤幼虫移行症的发病症状是见于所有病人的位于皮损处的瘙痒。钩虫相关的皮肤幼虫移行症最常见的特点是尾蚴性皮炎,临床特点表现为红斑,皮下线状或匍行样印记,约3毫米宽,15-20厘米长,并且每天以几毫米或是几厘米的速度扩展。皮损的中位数目多为1-3个。其他的临床症状有局限性的肿胀,见于报道6-17%。粘膜破损,见于报道4-40%。钩虫相关的皮肤幼虫移行症最好发的皮损部位是足,臀,股。如果不进行治疗,出疹会持续2-8周,甚至2年。毛囊炎是钩虫相关的皮肤幼虫移行症的一个特殊形式。毛囊炎的病程较短,通常来自位于臀部的毛囊样皮损。

钩虫相关的皮肤幼虫移行症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近期的热带国家旅行史和沙滩接触史。鉴别诊断包括其他引起尾蚴性皮炎的皮肤病,其他导致皮肤幼虫移行症的病种以及与瘙痒相关的线虫或是皮下移行的吸虫幼虫,线虫成虫,蝇蛆或是螨虫(表1.2)。

噻苯咪唑软膏仍是一线治疗的首选。单剂量的伊维菌素和三天疗程的阿苯达唑为口服一线治疗,阿苯达唑软膏可作为替代疗法。

1.4.2皮肤颚口线虫病

颚口线虫病是一种食源性动物源性寄生虫感染,由于摄入被第三期线虫幼虫(主要为棘颚口线虫)污染的未烹饪的食物而发病。主要食物包括淡水鱼,虾,螃蟹,小龙虾,青蛙或鸡肉。线虫病起源于南亚(尤其是泰国)和拉丁美洲(尤其是墨西哥)。据报道线虫病感染患者多见于以上区域返回的旅行者,最近的发病者多是从西赞比亚返回 。

线虫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线虫病,典型的皮肤表现是继发性皮肤肿胀,匍行疹和四肢水肿。或多或少有瘙痒表现。在5名旅行者中,皮损自返家后出现的中位时间是62天(从10天到150天),有四种临床表现形式:3例匍行疹(一例丘疹,一例结节),2例迁移性肿胀。在3例瘙痒性匍行疹患者中,两例被误诊为钩虫相关的皮肤幼虫移行症,2例继发性和移行性丘疹伴瘙痒的患者,并发症为不同部位的皮下水肿,持续1-4周。症状是间歇性,继发性的,这解释了为什么在非流行性地区误诊的原因。在伦敦诊断为外来性线虫病的患者,从症状表现的中位时间到诊断是12个月。一系列神经系统并发症见于报道。皮肤线虫病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在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之前进行治疗。

皮肤线虫病的早期诊断有赖于继发性的皮肤改变、在流行地区食用未烹饪的肉类史、嗜酸细胞增多症(常见但不是一直表现)以及对于阴性结果的血清学反复测试。一些作者报道了在活检标本中发现线虫幼虫而确诊。但是活检的结果经常失败,所以不推荐后期双盲活检法。

有报道阿苯达唑在泰国治疗线虫病的有效率超过90%,在泰国,用伊维菌素0.2mg/kg给药两天治疗皮肤线虫病与阿苯达唑(400mg每天两次,共给药21天)同样有效。然而,对患者的长期随访是必须的,因为半数旅行者需要至少两种疗法才能痊愈。

1.4.3扩散期蠕虫感染

蠕虫感染会因为蠕虫的增殖期导致急性荨麻疹,慢性蠕虫感染会导致慢性荨麻疹,两者都伴有瘙痒(表1.3)。急性期血吸虫病最多见于旅行者。

1.4.3.1血吸虫病

急性荨麻疹的瘙痒性风团是急性血吸虫病(或侵袭期血吸虫病)的典型皮肤改变(图1.3)。多见于暴露于疫区水源后2-6周。例如,有18位未免疫游客在马里的淡水游泳池里游泳后感染血吸虫病。10例(36%)在游泳后淋浴即出现了瘙痒性尾蚴样皮肤病,15例在过后表现为侵袭期血吸虫病症状(发烧,荨麻疹,咳嗽和头疼)。

对于任何发热伴有急性荨麻疹,有疫区淡水接触史的旅行者都必须系统考虑血吸虫病的诊断。确诊依赖于血清学和嗜酸细胞增多,这些检查在侵袭期早期,结果经常表现为阴性或是正常,所以需要重复检查。

临床医生需要警惕急性神经性血吸虫病的危险,这需要皮质激素的早期治疗以避免不可逆转的伤害。另外,吡喹酮只杀灭成虫,并且有40%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在给药后症状加重,所以在急性期应避免给吡喹酮治疗。

1.4.3.2其他蠕虫感染

在侵袭期的其他蠕虫感染与患者急性荨麻疹的瘙痒性风团有关,或是与内脏幼虫移行综合症的慢性荨麻疹有关(表1.3)。

1.4.4尾蚴性皮炎

尾蚴性皮炎是由于患者在接触疫区的淡水或是海水后皮肤被非人类血吸虫的尾蚴穿透导致发病。这些血吸虫的宿主多为鸟类或是小型哺乳动物,它们可以穿透疫区游泳者的完整皮肤进入人体。已在美国密歇根湖和瑞士日内瓦湖鉴别出的危险因子都包括接触浅水区域,向岸风区域,既往有尾蚴性皮炎史,长期的接触湖水,在水中停留史,接触疫水时的特定时间和气候情况。

在法国尼斯湖一次游泳比赛发生的独特接触发病可以很好的描述这种疾病。从接触到发病时间从短短的几分钟到最长24小时。在接触疫水后短短几分钟即产生刺痛感,典型的出疹皮损起始于多发性瘙痒性红斑,并可进展为丘疹,丘疱疹或荨麻疹皮损。出疹通常发生于疫水接触部位,但也有约20%的个例报道发生于游泳衣遮盖部位。出疹峰值期在1-3天之间,并可持续1-3周。诊断依据水源接触史以及皮肤表现。尾蚴性皮炎为自限性疾病,仅仅需要对症治疗。口服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症状。

1.4.5丝虫病

在旅行者中有罗阿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的案例报道。大多数病例从非洲返回,伴有瘙痒性皮肤表现。

1.4.5.1盘尾丝虫病

盘尾丝虫病是被热带非洲黑蝇叮咬后感染盘尾丝虫。一方面盘尾丝虫病多发于非洲乡村移民,从非洲老家探望亲戚和朋友归来后发病,有观点更倾向于这些移民因为儿童时期长期暴露在危险因素之下导致感染,而不是最后一次探亲导致的感染。另一方面,从中非归来的短期非移民游客多被诊断为盘尾丝虫相关的肢体肿胀。这是盘尾丝虫病最常见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形式,20多年前就一直强调的事实概念。这种形式的盘尾丝虫病由流行病学归类(通常丝虫病在森林区域感染,而盘尾丝虫病在草原地区感染,并有潜伏期)。在喀麦隆和科特迪瓦森林区域旅行后发病的5例此种病例中,发生于一侧上肢的瘙痒和肢体水肿持续5个月到2 年。四名病人血嗜酸细胞数值超过2000/mm3。通过检出皮肤中的微丝虫蚴而确诊。病人可被伊维菌素和/或乙胺嗪所治愈。今天,病人多给予单剂量的伊维菌素,及和强力霉素联用。

1.4.5.2罗阿丝虫病

罗阿丝虫病多发于中部和西部非洲。皮肤表现为瘙痒移行性血管性水肿(卡拉巴肿),皮下(移行疹)关节下的成虫移动。这种疾病多见于移民而不是短期的游客和商务旅客。在26名游历过赤道几内亚的摩洛哥病人中,转移性水肿伴瘙痒见于所有病例。眼部罗阿丝虫史见于13例病人,皮下成虫移行见于19例病人。

确诊依据于微丝蚴检查的阳性结果(在治疗前定性),丝虫血清学,嗜酸细胞计数。推荐的抗寄生虫药为伊维菌素和乙胺嗪。

1.5真菌病

足癣和念珠菌感染是世界范围,尤其是热带地区高发的皮肤感染。发病在从国外回来的游客中排名第一。花斑癣是旅行者真菌病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但是不会导致瘙痒。体癣是全身性的真菌感染,定位于全身无毛的部位,除了腋下,腹股沟,手,足之外。皮损的特点是边缘高起且非常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性斑块而中央平坦。股癣和腋下癣在旅行者中也很多见,因为大量排汗和间擦部摩擦,多发于腹股沟和腋下。足癣(运动员脚)在赤足或穿拖鞋的游客中常见。头癣是最常见的儿童皮肤真菌病,多发于从非洲探亲访友返回后或是被收养的非洲儿童。

1.6病毒感染

最常见的导致瘙痒的病毒性疾病有 水痘、登革热及奇孔古尼亚病毒感染。后两种是由节肢动物传染至人,前一种是在人类之间传播。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比较,水痘在西方游客中发病较少。

1.6.1登革热

登革热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虫媒性疾病,是在旅行者中最常见的发热性疾病原因,多发生于从热带和亚热带返回的旅客。登革热病毒属于黄热病毒,由埃及斑蚊和白线斑蚊传播。登革热广泛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于从东南亚,南太平洋群岛,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返回的游客。

登革热的典型表现包括突然发作的发热,头疼,眼窝后疼痛,疲劳,肌肉关节疼痛,再发热时皮疹。皮疹为斑疹或斑丘疹,皮疹呈小岛样分布于全身正常皮肤。另外的皮肤症状包括瘙痒,面红,以及出血性表现,瘀点和紫癜。大多数病人表现为经典的良性的登革热型。但是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必须进行系统性临床性和生物学性评估。。

1.6.2奇孔古尼亚病毒感染

奇孔古尼亚病毒于1953年最初在坦赞尼亚分离出来,大多数爆发发生于非洲,亚洲和最近频发的印度洋地区。被斑蚊叮咬后发病(埃及斑蚊和白线斑蚊)。自2005年以来,有报道旅行者自流行区返回欧洲,加拿大,北美后发生奇孔古尼亚病毒感染。

奇孔古尼亚病毒感染的皮肤表现与经典的登革热皮肤表现极为相似。瘙痒,瘀点或紫癜呈小岛状或在正常皮肤上分布。奇孔古尼亚病毒感染与登革热皮肤表现临床上很难区分。

1.7环境性皮肤病

1.7.1节肢动物相关性皮肤病

节肢动物相关性皮肤病在旅行者中非常普遍。在临床上区分不同的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非常困难,因为不同种类的节肢动物引起相似的皮肤病表现,反之同种获得性节肢动物皮肤病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最佳的诊断线索是致病的节肢动物与皮损的分布一致。然而,这并没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同样多为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

最常见的皮肤表现是痒疹(图1.4),一种剧烈性瘙痒性红斑和表皮剥脱性丘疹。这种表现被认为是与对昆虫如蝇类,床上臭虫,以及少见的蚊子,蚂蚁,恙螨,吸虫之类的昆虫叮咬后产生超敏反应有关丘疹性荨麻疹的发展阶段。节肢动物叮咬也会产生水疱大疱性皮损。

细菌性皮肤感染是旅行者最常见的节肢动物叮咬后并发症。细菌因叮咬或是搔抓进入人体。皮损往往在国外时就会出现,但是对于归国的旅行者仍然是一个主要症状。在19名患脓疱病的归国旅行者中,63%是叮咬后发生。在另外21名蜂窝组织感染患者中,28%是叮咬后发生。最后在对大规模数据统计基础上,昆虫叮咬,伴有或是不伴有感染,是2947例旅行皮肤病患者的第一位病因学原因。

1.7.2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在旅行者中非感染性皮肤疾病的发病率最高,但是多见于旅行期间,少见于归国后。或许与暴露于植物,昆虫,海洋生物的因素有关。

过敏性接触皮炎广泛的报道于接触漆树科植物后,包括腰果树,毒葛(poison ivy),橡树,芒果树和开心果树。有毒葛接触过敏史的旅行者应被告知这种免疫交叉反应。毒葛皮炎会在停止接触过敏原后自愈。对于轻中度病例局部治疗主要着眼于改善症状,治愈皮损和缓解瘙痒,对于严重病例应考虑系统性给予糖皮质激素。

隐翅虫皮炎(斑蝥皮炎)也广泛见于报道,最近报道为191例美国人爆发发病于巴基斯坦,隐翅虫是致病原因。隐翅虫属的夜间甲虫冲撞皮肤,释放发泡岬毒素,导致在接触昆虫后的1-2天内出现线性,地域性的瘙痒性荨麻疹样丘疹及红斑皮损伴有水疱或脓疱。皮损的分布多在裸露的皮肤如颈部,面部,上臂部。对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应该通过清洗接触部位去除刺激物质,并外用糖皮质激素,如继发感染可外用抗生素。

昆虫相关性皮肤病也见于旅行者在墨西哥接触飞蛾后发病的报道,多表现为瘙痒性丘疹。

海洋生物接触性皮肤病是热带岛屿的旅行者中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刺细胞动物 诸如水母,海葵和珊瑚使用毒液系统(所谓的刺丝囊)作为防卫和觅食的手段。对于热带和亚热带游客来说会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被刺中的感觉从轻微的烧灼感直到导致瘙痒的剧痛。皮损在受伤后几分钟内会出现,开始表现为斑疹和丘疹,后可发展为水疱,大疱和溃疡。这种突然发作的反应可以持续数个星期,伴随接触部位顽固的皮损瘙痒。其他会导致瘙痒性皮炎的海洋生物有海胆和其他棘皮动物类,海蚂蟥的叮咬和珊瑚的割伤及划痕。

1.7.3鱼肉毒

鱼肉毒导致的瘙痒在获得后可以持续数月,这种鱼肉毒来自于摄入有毒鱼肉中腰鞭毛虫的具毒似翼藻的毒素,这种毒素多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受损的珊瑚礁。这种水溶性,热稳定的毒素来自于食用珊瑚礁食草类鱼的食肉鱼。

鱼肉毒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异常腹痛)和神经系统症状(肌肉疼,感觉异常,冷觉异常,运动失调,瘙痒。诊断依赖于食用鱼肉,与另外的病例共用同样的食物,短暂的潜伏期(2-30小时),以及首发的消化道,心血管症状,随后的神经系统症状如疲乏,肌肉疼(特别在肢体下端),瘙痒,以及沿感觉神经分布(口周和远端感觉异常)。病人通常刺痛,烧灼,干冰样刺痛和电击样感觉。对温度的颠倒混淆是鱼肉毒的独有表现(如把冷饮料和物体描述为热)。消化道症状在数小时可缓解,但是肌肉疼,瘙痒,感觉神经症状会持续很长时间。在13名从加勒比海返回的意大利发病游客中,潜伏期为2-9小时,所有的病人都有消化道症状,痒感见于8名病人,冷热颠倒的温度感变化只见于2名病人。症状持续1-16个月。

因为无特效解毒药,治疗仅仅为支持治疗,尽管静脉给予甘露糖醇作为一种鱼肉毒的治疗方案,在库克岛拉罗汤加对50名鱼肉毒病人的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甘露糖醇与生理盐水相比,非但不能在24小时内缓解症状,反而有更多的副作用。

1.7.4海浴疹

海浴疹是在海洋中游泳后,游泳衣下皮肤产生剧烈瘙痒的皮疹。由于海葵的幼虫和水母停留在游泳衣内而导致。海浴疹广泛报道于美国的大西洋沿岸,加勒比海地区,中南美洲和东南亚。

从接触到发病的时间多见于几分钟到24小时。有接触史的患者在水中多有针刺样或叮咬样感觉,以及荨麻疹样皮损。临床表现包括瘙痒性红斑,最终可发展为丘疹,水疱和荨麻疹样皮损。海葵接触部位多分布在游泳衣包裹处或是未包裹处,有摩擦力存在部位(如腋下,大腿中段,胸部等)。出疹可持续3天到3周。东南佛罗里达70位病人的中位出疹和瘙痒时间是12.5天。佛罗里达棕榈滩郡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表明,儿童,有海浴疹病史的人,以及冲浪者患海浴疹危险性最高。

根据临床表现和接触史可以确诊,鉴别诊断包括尾蚴性皮肤病,接触性皮炎(海洋生物接触)以及昆虫叮咬。海浴疹是一种1至3周自限性疾病,对症治疗通常无效。口服抗组胺药以及糖皮质激素软膏或许可以缓解症状。

1.8其他与旅行者相关的城市瘙痒性皮肤病

不明起源的瘙痒(PUO)是返回旅行者中发病第三位的皮肤病。它与年长以及移民状态有显著关联,多数病例移民来自非洲。瘙痒多发生于下肢伸侧。PUO可能与气候适应有关。非洲人的沐浴更频繁,并且较多的使用去污剂。这样会导致皮脂的损失,引起干燥和痒感。另外,欧洲室内和办公室内的气候常是干燥性的,导致PUO发病升高。

对于旅行者出现的荨麻疹和发疹型皮肤病,每天常规治疗或预防使用的药物过敏也是必须要除外的发病原因。可发生慢性瘙痒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的加重,其他皮肤病包括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紅痱。

1.9结论

对于瘙痒性皮肤病,旅行者需要被特别指导避免节肢动物的叮咬。他们应该被告知赤足行走的危险性,以及避免瘙痒后的抓挠。旅行急救包里应包含有抗生素以有效治疗细菌皮肤感染,还应有口服抗组胺药以及糖皮质激素软膏。

表 11 旅行者瘙痒的原因

局限性瘙痒 全身性瘙痒

节肢动物:蝇蛆病,虱子 疥疮

蠕虫感染:钩虫相关的皮肤幼虫移行症(HrCLM),

蛲虫病(肛周),颚口线虫病,罗阿丝虫病,

类圆线虫病(肛周匍行疹),

盘尾丝虫相关的肢体肿胀 蠕虫病侵袭期(与皮疹荨麻疹相关 见表17.3),尾蚴性皮炎,罗阿丝虫病

病毒感染:水痘,登革热,奇孔古尼亚病毒感染

非感染性诱因:节肢动物叮咬反应,接触性皮肤病,

刺激性皮肤病,海浴疹 非感染性因素:鱼肉毒,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应性皮炎

表1.2 旅行者匐行疹的原因

线虫幼虫

钩虫相关的皮肤幼虫移行症(HrCLM)

颚口线虫病

旋尾亚目

类圆线虫病(肛周匍行疹)

吸虫幼虫

片吸虫病

线虫成虫

罗阿丝虫病

龙线虫病

蝇蛆

游走性蝇蛆病

节肢动物

疥疮

表1.3 旅行者荨麻疹的原因

蠕虫感染:血吸虫病侵袭期,蛔虫病,钩虫病,异尖线虫病,旋毛虫病,类圆线线虫病,片吸虫病,弓形虫病,颚口线虫病,以及包虫病期囊肿破裂,游走性内脏幼虫综合征慢性期(弓形虫病)

病毒感染:甲肝病毒感染

非感染因素:药物不良反应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老年瘙痒症一般指的是老年皮肤瘙痒症,可以通过症状、体征、血常规、血生化、血糖测定等进行诊断。建议采取日常护理、物理治疗 ...
    张文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皮肤科
  • 有些老年人到了冬季或夏季皮肤莫名其妙地瘙痒,而皮肤并无疹子,抓后更痒,这是一种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如遇到外界的冷热、机械 ...
    王晓彦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皮肤科
  • 水源性瘙痒是由于接触水引起的瘙痒,没有明显的皮损。它必须与水痛症(与水相关的皮肤疼痛,没有皮损)、水源性荨麻疹(与水相关的 ...
    王晓彦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皮肤科
  • 我认为,中医相比较而言最科学,虽然在中医理论上还存在着很多错误的东西,但是,长期以来,中医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发现的一些 ...
    宋观礼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科
  • 身上“痒”,人们常常觉得是不爱干净闹的。其实,“痒”也是身体有恙的表现,甚至有时它还是某些体内恶性肿瘤的外在表现。 ...
    贺晓生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 很多人在冬天会有皮肤瘙痒的现象,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一到冬天就有很多人感到身体不适,干燥的空气对人体 ...
    张芝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主治医师康复科
李启芳教授
主任医师微循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李启芳专家的投票,若您是李启芳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李启芳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