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囟门下陷
标签:典型病例

针灸治疗囟门下陷

【概述】

囟门下陷,即"囟陷’’.《育婴家秘》中记载:"囟陷者,谓囟门陷下成坑也."如果小儿在生后6个月内,前囟微陷,不作病态

论,如果因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形瘦皮薄,而见囟门露见者,也非囟陷.如果由于胎柬不足或久泻慢惊之后,囟门下陷显著,甚至如坑者,则为囟陷.如枕部同时下陷则谓之"枕陷",其症尤为严重.

本症常见于西医中的小儿脑积水病.

【常见证候】

(1)脾肾阳虚脑髓失充:小儿囟门显著下陷,或如坑状.形体赢弱,面色萎黄,神少气短,不思饮食,四肢逆冷,或兼便溏,舌淡质白,脉沉缓而无力,指纹淡滞.

(2)气液耗损真气下陷:囟门下陷,甚则如坑,泻痢暴作,或久泻不愈,身热尿频,渴饮水浆,目眶凹陷,形体干瘦,舌红无津,脉细数沉伏,指纹紫滞.

【症状分析与鉴别】

(l)脾肾阳虚脑髓失充囟陷:此证多见于先天胎禀而引起的肾阳虚弱,或病久损伤阳气,或过用寒凉之药加之患儿,导致脾肾阳虚脑髓失充,除可出现囟门低陷外,还兼见神气惨淡,气短,食少便溏,四肢不温,甚至枕部也见下陷,舌质淡白,脉沉缓而无力,指纹淡滞等阳虚之证.

(2)气液耗损真气下陷囟陷:多见于病久阴伤,或暴泻伤及气血津液的患儿,常伴有目眶凹陷,皮肤干燥灼热,舌红兀津,指纹紫滞等症状.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百会、神阙、足三里.

配穴:脾肾阳虚脑髓失充者加命门、绝骨;气液耗损真气下陷者加太溪、气海.

操作:百会、神阙益用灸法,足三里针用补法,其他配穴均用补法.

方义:百会为诸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有升阳益气之功,神阙调肠胃,益下元,回阳固脱,灸之则大补元气,填精益髓,足三里补益后天之本,补气养血.三穴共同达到补虚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命门、绝骨相配健脾益肾、填精益髓;太溪、气海滋阴补气、大补真元.

【古代对症治疗文献】

(1)《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下:疗小儿囟陷方,灸脐上下各半寸,及鸠尾骨端,又足太阴各一壮.

(2)《病源论》:小儿囟上陷,此谓囟陷下不平也.由腹(肠)内有热,热气薰脏,脏热由竭(渴),引饮而小儿(便)泄曳利者,则腑脏血气虚弱,不能上充髓脑,故囟陷也.

(3)《医宗金鉴》囟陷:小儿缘何囟下陷,泻久脾亏虚弱见,面目青黄四肢凉,六脉沉缓神惨淡.

【按语】

本症只要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佳,若失治或误治,可成顽难痼疾,预后较差.应该避免外邪入侵,注意乳食卫生,寒温适宜,避免着凉,避免接触流行病患者.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民间老人有个说法,夏天天气炎热,容易出汗,吃进去的中药都随汗漏掉了…… 正因为有这个说法,很多老人夏天都不吃中 ...
    陈秀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肛肠科
  • 学养深厚的人大多长寿,如科学家、书法家、画家、医生、老师等,平均寿命比较高。尤其堪称大师的,首先是长寿之人,比如季羡 ...
    陈博浙江衢化医院主治医师中医科
  • 问:我甚少流汗。已经去皮肤科就诊,也确定了汗量较少,但是医生没有建议什么解决方法,只给配了些润肤露。 我的皮肤 ...
    陈博浙江衢化医院主治医师中医科
  • 【概述】 无汗,指当汗出而汗不出者.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记载:"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
    洪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针灸科
  • 【概述】 潮热是指发热犹如潮汛一般准确,盛衰起伏有定时. 本症又称"日晡潮热","午后潮热".临床表现不同于一般的 ...
    洪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针灸科
  • 大学一年级学生小苏激动地对他姐姐说:“今天是我最高兴的日子。太神奇了,一觉醒来,十几年的困扰消失了,手不出汗,脚也不 ...
    胡寿祥茂名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外科
洪杰教授
主任医师针灸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洪杰专家的投票,若您是洪杰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洪杰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