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化脓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标签:医学科普

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以耳内胀闷阻塞感、听力轻度或中度下降、鼓膜内陷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常见耳病,有时可伴轻微耳内疼痛、耳鸣或中耳积液。

一、西医治疗

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合适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1、病因治疗:针对引起非化脓性中耳炎的各种疾病的治疗,从而有利于非化脓性中耳炎的好转与减少病情反复。此类常见疾病有:急性上呼吸感染(急性鼻炎与急性鼻窦炎、急性咽炎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鼻咽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鼻咽炎、慢性咽炎与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其中,由于腺样体肥大引起者宜手术摘除腺样体;因下鼻甲后端肥大引起者,宜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2、内服药物治疗:

(1)在急性期,主要可用三类药物:一是抗生素以消炎(如安必仙、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奇霉素,等);二是激素(如强的松),三是咽鼓管促排剂,如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吉诺通),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切诺),三类药物可以同时使用。

(2)在慢性期,主要可用咽鼓管促排剂,一般不使用抗生素、激素。

3、局部治疗:主要包括:

(1)滴鼻药:主要使用减充血剂(如1%麻黄碱滴鼻液、达芬林、诺通之类,每天1-2次,用三天则停三天,以避免副作用的出现)与消炎滴鼻液,并使药液流入鼻咽部。

(2)咽鼓管吹张法、鼓膜按摩法。

(3)鼓膜穿刺抽液:适用于有鼓室积液者。

(4)鼓膜切开(或激光打孔)与置管引流:适合于鼓室反复积液者。

4、其他治疗:如声频共振仪、理疗、激光,等。

二、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本病主要是辨证论治,以及针灸疗法、穴位注射、鼻腔滴药、咽鼓管吹张与鼓膜按摩法等。其中,辨证论治一般分为以下个主要证型: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近期多有外感病史,病程较短;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如闻风声,自听增强,听力减退,患者常以手指轻按耳门,以求减轻耳部之不适。全身可伴有风寒或风热表证。如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舌质淡红、脉浮等;检查见鼓膜微红、内陷或有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积液,鼻黏膜红肿。治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方剂: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减。常用药物:荆芥,防风,川芎,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

2、肝胆湿热,上蒸耳窍: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如机器声,自听增强,重听,或耳不闻声;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脉浮弦或弦数。检查见鼓膜内陷,周边轻度充血,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较粘稠的积液。治法:清泻肝胆,利湿通窍。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加减。常用药物: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当归,泽泻,柴胡,甘草。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渐降,耳鸣声嘈杂。可伴有心烦胸闷,肢倦乏力,容易感冒,面色不华,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检查见鼓膜内陷、混浊、增厚,鼓膜穿刺可抽出粘稠或清稀的积液。病程较长,小儿较多见。治法:健脾利湿,化浊通窍。方剂: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扁豆,薏苡仁,山药,砂仁,桔梗,莲子肉,甘草。

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病程日久,耳内胀闷阻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明显减退,逐渐加重,耳鸣如蝉,或嘈杂声。全身或见纳呆,腹胀,便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症状,舌质淡黯,或边有瘀点,脉细涩。检查见鼓膜内陷明显,甚则粘连,或鼓膜增厚,有灰白色沉积斑;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鼓室导抗图B型。治法:行气活血,通窍开闭。方剂: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常用药物:赤芍,桃仁,红花,川芎,生姜,大枣,麝香 0.3g。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李凡成教授
主任医师耳鼻咽喉科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李凡成专家的投票,若您是李凡成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李凡成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