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寻医问药专家网 > 医院 >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 血液科 > 科室介绍
29分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介绍
血液科历史较久,早在一中心前身华北纺织管理局第一医院首任付院长及内科主任杨济时即以专长血液病而知名于国内外。随着血液病患者逐年增多,1973年市卫生局指示本院成立血液病专业组,于维贤任主任,以丙3病房为基础,收治白血病及其他疑难血液病,并于次年1974年 成立独立的血液学实验室,从事骨髓细胞学及出凝血机制检查。这是本市综合医院的第一个血液病专业组。自血液组成立后,组内同志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知识,结合具体医疗实践,在医疗和科研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人员设备也不断增添。1987年成立血液科,已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医师2名、主管技师及技师3名,形成一个颇具实力的科室。1986年起血液学实验室开展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及高凝状态的检测和研究,并于1989年被市卫生局批准成立天津市血栓与止血研究室。曹金霓兼主任。1992年5月新医院开业,血液科病房迁入17楼西区,病房扩增至31张床,实验室及研究室则在2楼、3楼。曹金霓和李敬兰任正付主任,科内有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4名,主管技师及技师4名,并有一个训练有素、熟知化疗的护理组。全科医护技遵循"和谐、奉献、求实、奋进"的院训,很快收满病人,全负荷地工作,并逐月完成各项医疗任务,血液病的诊治也有了新进展,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率高达80%以上,并抢救成功不少疑难血液病症。1992年12月作为检查科室,血液科以满分通过了三级甲医院科室的评审。
  一、血液组成立20年来的主要成绩:
  白血病是多年来的主攻方向,早在1972年血液科就与北京人民医院共同创用HAMPT化疗方案,在首批39例中,完全缓解率达61.5%,缓解及好转率达82%,在1976年华北东北血液病会议上推荐为六省一市的协作方案,推广使用到许多医院,论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并转载于不少教科书及专著中。1982年,于维贤主任在全国第一届内科学会议上,作了<<成人急性白血病存活5年以上七例报告>>为大会血液组首选论文。至1997年底已长期存活54例。完全缓解率达76%,为国内领先水平。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为白血病的严重并发症,于维贤和李桂珍首创使用口服 CCNU防治其发生,既无创伤,又不需住院,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血液科先后参加国内协作,应用三尖杉酯碱治疗急性白血病,二溴甘露醇治疗慢粒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均取得很好疗效,为国内血液学界提供了有益经验。毛细胞白血病系一种罕见白血病,于维贤为国内首先发现及报告者之一,并创用国产丫啶III号治疗,效果很好,为国内外首创。
  白血病病因至今尚未阐明,血液科先后发现了3例长期苯作业工人,9例服用乙双吗啉,双酮嗪的牛皮癣患者发生急性白血病,引起血液界的重视和引用。
  此外,血液科还研究和发表了<<急性白血病的免疫状态>>、<<急淋白血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慢性淋巴白血病晚期脾切除治疗>>等诊治和治疗体会。
  再障贫血是一种重要的疾病,1978年于维贤主任从众多的临床病例中发现一种独立的类型--自限性再障,该病有别于急性造血停滞,受到血液界的重视,并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重症再障疗效很差,死亡率极高,1984--1985年,曹金霓医师访问澳大利亚后提出病程较短,年龄较轻,而有HLA相合同胞供髓者,应争取骨髓移植。年龄较大或无适应供髓者,则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免疫抑制剂,同时加用同化激素。这一报告代表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受到血液界的赞同和重视。出凝血方面,血液科发表的罕见病例<<先天性因子VII缺乏症4例报告>>论文发表于中华血液学杂志,1980年第一期,为国内不少专著所引用,李敬兰与外科陈宝公总结34例<<脾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愈及显效率为85.3%,再次肯定脾切除术是难治性原发性小板减少的一项有效治疗。多次输注浓缩血小板可能产生抗体,是国际输血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血液科利用澳大利亚技术,在国内首次建立血小板抗体PLA1的测验方法,并于1988年报告了临床检测结果。
  1986年起,血液科开展多项血流变学,血小板功能及高凝状态试验,先后投标承担五项科委及市卫生局的科研课题,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性疾病的血小板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先后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移动式层流净化床的临床应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变学及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临床研究>>及<<自身骨髓移植在血液病的临床应用>>等均已完成。并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微循环杂志等发表了<<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在脑血管病和糖尿病中的变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流变学变化>>等论文。
  1991年血液科率先在天津市开展微循环学定量分析检查,使我市成为全国最早的微循环定量检查单位之一。次年受中国微循环学会委托做了“血液高凝状态与微循环关系”及“高粘血症的微循环表现”的研究和观察,在第二届亚洲微循环大会上均被列入专题交流,并分获优秀论文一、二等奖,文章发表于<< 微循环学杂志>>。此外,血栓与止血研究室还开展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细胞粘附分子的检测研究,发表了“各期高血压病内皮素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变化”、“各期心力衰竭VWF及ATⅢ的动态观察”、“血栓性疾病VWF与ATⅢ测定的临床意义”等论文。
  1994年完成了“血小板输注免疫无效的原因与临床防治”科研课题,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3篇,其科研获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本年度血液科还承担了 “脐血造血细胞的培养和临床应用”的科研课题,在李敬兰主任的带领下,全科人员齐心协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我国脐血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有了新的进展,为提高再障和白血病的疗效作出了很大供献。该课题已于1997年通过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7年血液科又承担了卫生局召标课题“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与脐血成人移植”的研究,为赶超世界脐血研究的步伐继续努力工作。
  2003年由李玉明教授担任科室主任科室,不断开拓新的理论和基础研究,在临床上应用了一系列的诊断治疗新技术,取得了丰硕成果并逐渐发展壮大,在全国享有声誉,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使学科发展后继有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使得血液科规模在天津市处于领先地位。近5年来血液科取得了8项科研项目,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编写专著3部。自2006年开始血液科扩充病床至42张,拥有先进的百级层流病房4间,开展了天津市首例同胞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取得圆满成功,此后又率先开展了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免疫生物治疗,在防治白血病复发、恶性肿瘤转移的临床治疗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目前现状
  血液科现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医学博士3人,医学硕士12余人,拥有病床42张,率先在国内开展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免疫生物治疗,先后规范、完善了急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复发转移患者免疫生物治疗的临床治疗规范。进行了多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取得突出成果。
  学科带头人李玉明教授为中华医学会天津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骨髓库特聘指导专家,中华血液学杂志、天津医药杂志编委。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授。
  在诊疗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血液系统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学科拥有独立实验室,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先进的检验项目,对血液疾病、恶性肿瘤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诊断,分型能力大大加强。

更新修改医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