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寻医问药专家网 > 医院 > 青医附院 > 内分泌科 > 科室介绍
63分
青医附院内分泌科介绍
内分泌科始建于1977年,1997年成为青岛市首批卫生系统特色专业,1994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2002年成为青岛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苗志敏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委员,山东省内分泌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青岛市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目前本专业有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和糖尿病学会全国委员2名、内分泌学会和糖尿病学会全国青年委员2名,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2名、“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1名,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名,5人先后赴美国、英国等进修学习。近30年来,内分泌科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坚持团队协作,以科技创新兴科、以优质服务立科、以严格管理治科,努力构建和谐、奋进、创新的科室。本专业对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进行了系列的研究,目前某些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内分泌科规模:床位32张。现有医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副主任技师1人;护士9人,其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4人,护士2人。其中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2人。
  内分泌科研究方向:代谢综合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
  一、代谢综合症:
  内分泌科代谢综合征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之高,危害之大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4-2000年期间,我们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合作开展了该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于2001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我院在国内最早成立了痛风专病门诊,致力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家系收集和发病机制研究。2000年开展了山东沿海地区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及代谢综合征机制研究,有关研究成果获2003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尿酸血症为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之一,业已证实高尿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2003年我们承担了青岛市科技局重大攻关项目“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007年该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和2005年我们申报的痛风课题“高胰岛素血症和脂代谢紊乱对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URAT1和hUAT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原发性痛风致病易感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痛风课题“原发性痛风发病机制及早期干预研究”再获青岛市科技局重大项目的支持,同时经青岛市政府批准我们成立了青岛市痛风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市政府给予200万元经费支持,目前在该研究方向我们获得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青岛市重大项目及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支持,纵向经费和医院匹配经费合计650万元。2006年苗志敏教授主编的《痛风病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
  内分泌科内分泌代谢病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糖尿病目前已成为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对其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各国政府卫生工作的重点。90年代我们相继开展了山东地区1型和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了山东地区糖尿病患病情况的一线资料,为政府制定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该方面的研究获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应用左旋精氨酸刺激试验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的系列研究,建立了评价胰岛β细胞早期分泌相的实验方法,该研究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取的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研究获200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在山东省科委资助下我们开展了染色体7q35区基因变异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研究,该研究从遗传学角度探讨了糖尿病肾病的易感性,目前该研究成果已通过国内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RAGE基因高表达对小鼠破骨细胞的影响”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开展糖尿病骨代谢异常的相关研究。此外,在山东省卫生厅的资助下我们还相继开展了VEGF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干预治疗及活血祛瘀中药对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PKC和ET-mRNA体内外研究。
  三、甲状腺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内分泌科自身免疫甲状腺病(AITDs)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碘作为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在AITD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在省科委和省卫生厅基金项目的资助下,我们相继开展了山东沿海居民碘营养与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碘营养和HLA相关等位基因表达及其交互作用、碘对体外培养的人甲状腺细胞的影响等系列研究。首次明确了山东沿海居民碘营养与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通过体外培养人甲状腺细胞发现,高碘可通过直接损伤甲状腺细胞、影响GD甲状腺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及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等多种途径影响AITDs的发生和发展。在国际上首次分析了AITDs患者HLA等位易感基因和抵抗基因之间交互作用与GD发病的危险性的关系,发现女性对AITDs有更强的遗传易感性,首次从遗传易感的角度解释了为何AITDs女性多见这一令人困惑的问题。此外在国际上首次证实碘和易感HLA等位基因对GD、HT的发病有正协同作用,高碘摄入为GD独立的环境危险因素。提出,为预防GD发病,沿海居民尿碘应控制在300μg/L以内,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尿碘应控制在200μg/L以内。该方面研究成果获2005年山东省医学科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更新修改医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