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寻医问药专家网 > 医院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消化内科 > 科室介绍
1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介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做为独立的消化学科始建于1990年,其前身是大内科的消化学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消化科已经拥有病房、门诊、内镜中心、胃肠动力研究室、B超室和实验室,成为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较强的科室。尤其是近五年,在年轻科主任刘玉兰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开展了大量工作,临床科研水平逐年提高,国内外交流明显增多,人才培养注重实效,医师梯队更加合理。现有人员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1名,主管技师4名,护士15名。经过二十年消化科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消化学科步入了一个平稳并快速发展的轨道。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病房现有32张床位。近十年平均住院日为11—12天,平均每年住院患者近千人次。消化内科病房所诊治病人的特点是病种多、病情疑难复杂、危重病人多及与兄弟科室联系密切。消化科的工作作风一向以严谨科学、认真细致、规范有序著称,所以病房的临床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多年来未发生过医疗事故,诊断了许多疑难杂症,如在外院误诊的多例干燥综合征、淋巴瘤、布加氏综合症等,同时诊断了大量少见罕见疾病如猫抓病、布鲁氏杆菌感染、肝小静脉闭塞病、铅中毒等。一些重症疾病如肝硬化严重并发症,急性重症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的治疗效果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布加氏综合症的诊断、门脉高压与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自建立专科门诊以来已有20余年的历史,年门诊量逐年递增,2007年已达到76725人次,每工作日约250人次,位居医院单科门诊量的前列。消化科门诊具有一支技术精湛而强大的医生队伍,目前有老专家、教授、副教授、主治医师以及高年住院医生出诊。为保证给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科室特地安排了具有专家资历的副高级及高级职称医生定期、轮流出诊普通门诊,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消化内科的医生个个都是多面手,都兼有内镜、超声和胃肠动力的工作,可全面评估和处理患者的临床问题。目前开设的特色门诊有脂肪肝门诊,动力相关疾病门诊(功能性便秘、反酸烧心)。消化内科除对胃、肠疑难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治水平外,还对肝、胆、胰腺尤其是疑难肝病具有独树一帜的诊治水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建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最初仅开展普通纤维胃镜及肠镜的内镜下诊断。二十多年来,经过消化科三代人的努力,消化内镜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内镜治疗中心。科室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内镜诊疗操作、疾病诊断及消毒规范,同时加强了医护人员内镜准入制度的规范和落实,先后开展多种新的内镜诊疗技术。目前消化内镜中心配备有国内外最先进的电子内镜诊疗系统,设有七个内镜治疗操作间:三个普通内镜操作间、常规治疗内镜及EUS操作间、一个专用的无痛苦内镜操作间及复苏间、胶囊内镜检查间及ERCP操作间。中心并配有网络式的内镜图文工作站及用于学术交流会议的实时视频示教系统,并按照卫生部要求配备有两个独立内镜清洗消毒间及贮镜间。内镜中心除常规完成胃炎、溃疡病、反流性食管炎、食道癌、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及大肠息肉、大肠癌等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外,还将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及NBI技术结合到检查中,大大提高了早期胃肠道肿瘤的诊断检出率。在内镜治疗方面,已常规开展内镜下消化道高频电切除治疗息肉及早期癌EMR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下硬化、套扎及组织胶栓塞治疗、食道良恶性狭窄的扩张及支架治疗、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近年来,王智峰副主任带领何晋德、朱元民主任医师,在护理组的积极配合下做了大量工作,使消化内科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开展的胆胰疾病治疗项目包括:内镜下胆胰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胆胰管良恶性狭窄梗阻性黄疸内镜下胆道内引流术、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及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内镜治疗、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及胰腺癌的内镜下胰管内引流术等。所有这些内镜治疗技术的开展大大丰富了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方法,不但经历了临床效果的验证,也受到了患者广泛接受和欢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刚刚开展的无痛苦内镜治疗项目,使患者不但享受了先进内镜技术的成果,更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精神。超声内镜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影像诊断工具,具备了内镜和超声的双重功能。近年来消化内科引进了超声内镜,这项技术对于判断食管、胃肠道粘膜隆起性病变的组织来源、浸润范围及指导内镜下治疗、胰腺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及治疗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除了以上内镜技术,内镜中心自2005年引进先进的胶囊内镜,这是一项智能化高新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卫生以及无痛苦等优点。该项检查技术弥补了小肠疾病检查的盲区,提高了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准。对于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慢性腹泻及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提供了较为直观、可靠的方法。腹部超声检查室消化科超声检查室自1995年创立,现拥有两台先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参与此项工作的八名医生均是中级职称以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使超声检查与临床结合更加紧密。除每年完成上万例的腹部超声检查外,还开展了超声引导下肝、脾组织穿刺活检、肝囊肿硬化治疗、肝脓肿治疗等介入诊断及治疗项目。在肝脏病变、胆囊疾病、胰腺肿瘤、布加氏综合症等疾病的超声诊断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已发表超声相关文章二十余篇,参加超声学术会议交流十余次。超声检查小组06年完成了100余例肝移植术后病人的超声检查,在腹部血管检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胃肠动力室消化科动力室由赵景涛教授创建于1994年,是国内较早开展胃肠动力研究的单位之一。对国内胃肠动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在刘玉兰教授的领导下,动力室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动力室具有国际先进的MMS测压系统,多台pH监测仪,可以进行食管动力测定,直肠肛管测压,胃及食管pH监测,功能性便秘生物反馈治疗。为临床胃食管反流病、非心源性胸痛、贲门失弛缓、慢性便秘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帮助。每年检查治疗病人近千人,在动力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开展了多项科研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近年来,动力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咽喉部pH值监测,受到同行的瞩目,并与呼吸科、耳鼻喉科进行了多学科的合作。消化科胃肠动力方面的研究多次做国际交流,并有多篇文章发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拥有临床检验实验室,曾经开展CA242、CA19-9、PⅢP、血清Ⅳ型胶原检测,上述项目06年后并入医院检验科。目前消化内科实验室开展幽门螺杆菌血清抗体及呼气试验检测,为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的诊治及疗效评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科室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现有5名归国留学人员,博士后1名,博士5名,硕士7名,已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数十名。目前在读硕士一名,在读博士九名。消化科科研按病种主要分为三大方面:1、肝胆疾病的研究---脂肪肝、肝移植。2、胃病的研究,主要是胃癌、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制及相关疾病的研究。3、肠道疾病的研究,主要是大肠癌、息肉、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肝脏病学的研究是消化内科优势,科研院长兼科主任刘玉兰教授长期从事肝病研究,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委员兼学术秘书及肝胆疾病学组副组长,做为课题负责人先后4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并承担及参加了“八五、九五”及“863计划”等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尤其在肝移植免疫耐受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表文章百余篇。与此同时,消化内科一直有青年医生致力于幽门螺旋杆菌同胃癌相关性及胃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大肠癌和大肠息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近年来消化内科还开展了肠道粘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肠道易激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引起了消化界同仁的关注,每年均有相关文章发表于核心期刊。近几年,科室所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均明显增高。

更新修改医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