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寻医问药专家网 > 医院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 风湿科 > 科室介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风湿科
47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介绍
风湿科成立于1982年,由著名风湿病专家、全国及上海市名中医陈湘君教授领衔,苏励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下设3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其中博士4名、硕士4名。此外还有多名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拥有床位33张,年门诊量3万5千余人次。风湿科成员长期从事风湿病临床及科研工作。经过多年的医疗实践及科研探索,积累了丰富的风湿病诊治经验,临床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多肌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症、白塞氏病、骨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等疾病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及特色。2000年被上海市卫生局命名为上海市中医风湿病特色专科,2006年入选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2007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重点建设专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市部级课题13项,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学术专著10余部。
  风湿科诊治特色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经多年临床和实验研究后发现该病的主要病机为肝肾不足,热毒内生,治疗以滋补肝肾、清热解毒为原则。将该理论应用于临床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经60例SLE患者随机对照观察,总有效率达90%。且中药治疗组的激素副作用发生率及治疗6个月后所需激素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低下的CD4+CD45+RA、CD4、CD4/CD8、CD25、NK、IL-2明显升高(P<0.05);而偏高的ESR、抗ds-DNA抗体、sIL-2R、IL-6则明显下降(P<0.05)。提示本复方临床取效的机制主要在于改善了以上述指标为代表的SLE免疫紊乱。在陈湘君教授主持下风湿科于1996及2000年分别完成有关滋阴解毒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上海市科委课题和国家中医经管理局课题,并分别获1996年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及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大部分SLE患者随着病情进展都会出现肾脏损伤,严重者临床可见大量蛋白尿,下肢浮肿,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肾功能由轻到重损伤等,形成狼疮性肾炎。而此时中医病机已由肝肾不足,热毒内生,转化为脾肾气虚,下元不固,精微流失为主,且因久病可导致瘀血产生。为此,风湿科提出静脉应用大剂量黄芪补益脾肾为主,合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狼疮性肾炎,并于2000年完成上海市卫生局课题《静脉应用大剂量黄芪为主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率达80%,优于对照组(P<0.05)。2002年又完成了市教委博士点课题“补肾固精方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改善蛋白尿的临床疗效为89.2%,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降低24小时蛋白尿、血沉、抗ds-DNA抗体,提高C3水平,减少激素用量(P均<0.05)。提示补肾固精方与激素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激素的撤减。基于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的理论。以中医“治未病”为主导思想,风湿科近年来把重点放在对SLE的预防与早诊断早治疗上,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转变,对有SLE遗传倾向的人群作相关的预防干预,做到未病先防。并积极干预防止SLE导致的肾、肺、血管、血液等系统的损伤,做到即病防变,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以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类风湿关节炎(RA)治疗:临床研究发现RA是一个全身属虚(气虚、阳虚)、局部(关节)属实(寒凝、痰停、血瘀)的疾病,故风湿科采取内外合治,内服益气温阳,外用祛风活血通络中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经风湿科室对125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统计显示,运用本疗法后显效33例(26.4%),有效80例(64%),无效12例(9.6%),总有效率达90.4%,明显高于雷公藤对照组(P<0.05)。且本疗法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类风湿因子滴度及免疫球蛋白G、提升患者低下的补体C3,起到调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功能作用。本研究因此获得1993年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风湿科又对83例类风关患者进行了本疗法的观察显示,治疗后第1至第6个月的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达23.53%、49.12%、89.53%、91.08%、91.95%和93.26%。其中前3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0.12%。且对患者的晨僵、握力、20米步行速度、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沉、类风湿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前期研究结果一致,且提示本疗法的疗程最好在3个月以上。
  痛风治疗: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的反复发作的关节炎症性疾病,属祖国医学“痹证”、“历节”范畴。风湿科根据祖国医学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关节肌肉,司运化之职,脾胃健运则水谷俱化为精微气血,输布濡养脏腑器官的理论,认为脾胃素虚或嗜食醇酒肥甘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健,湿浊之邪自内而生,留而不去蓄久化热,热盛化毒,流注于关节经络,气血闭阻不通从而发病。从治病求本出发,在清热利湿,解毒泄浊同时健运脾胃乃标本兼顾之治。风湿科运用上述疗法对30例急性期痛风患者进行2周治疗观察,临床总有效率在1周时为76.7%,2周时达86.7%,同时患者在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及全身症状方面均有明显改善,血尿酸、24h尿尿酸及血沉也有明显改善。经临床观察,长期服用健脾化湿中药患者,其发作频率、发作程度均有显著改善,而且很少副作用。其可能机制为抑制关节炎症反应、促进尿酸排泄而减轻病情。
  强直性脊柱炎(AS)治疗:风湿科长期以来致力于中药内服外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显著。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机是肾虚督脉失于温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邪恋经络,上下流窜,日久寒凝血瘀,聚湿成痰,痰瘀交阻于脊柱经络致脊柱骨痛,僵硬,强直变形。故治疗首重益肾壮督,同时化痰祛瘀,活血通络。在遣方用药上,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其壮督之力强,非一般药物所能及,常用药物为龟板胶、鹿角胶、阿胶、鳖甲等。在内服中药的同时,用生白芥子250g(碾碎)、红花20g(碾碎)、黄酒等调糊,做成薄饼,纱布隔层,沿脊柱(即督脉循行部位)外敷,以豁痰通窍,散寒止痛,并用神灯或频谱仪照射。使药物有效成分渗入皮肤肉理,直达病所,而起作用。实践证明,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干燥综合征(SS)治疗:SS是一种顽固难愈、以明显的口眼干燥、龋齿、腮腺肿胀及关节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现代医学对本病各类外分泌腺体的干燥症状仅以人工泪液、人工唾液等替代疗法为主,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仅对有合并内脏损害的患者有效,而对改善患者干燥症状无明显疗效。本科室多年来采用酸甘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明显。运用观察酸甘生津法治疗6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总疗效(分别50%和82.5%)高于激素对照组(P<0.01),治疗6月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达85.0%,显著优于对照组(36.8%和52.6%,P<0.01)。而类风湿因子(RF)及血沉(ESR)的改善上,治疗组在治疗6个月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Schimer’s试验、含糖试验的比较上,也显示相似结果。提示酸甘生津法可明显改善SS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及ESR和RF定量,改善效果优于激素对照组,且随治疗时间延长,作用更明显。同时本法对气阴两虚型者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更新修改医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