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寻医问药专家网 > 医院 > 黑龙江省中医院 > 针灸科(脑病科) > 科室介绍
黑龙江省中医院 针灸科(脑病科)
91分
黑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脑病科)介绍
黑龙江省中医院针灸、脑病科,1957年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组建之初即成立了针灸研究室。其时,有张缙、裴廷辅、夏玉卿、曲云龙、于锦岚5人,负责人是张缙;未设诊室、病床。不久,张缙在“反右派”中被错打,下放农村。
  1958年,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由南岗区迁往香坊区后,针灸研究室设2间诊室、10张研究病床。60年代中期,针灸研究室改为“针灸经络研究室”。“文化大革命”中,针灸经络研究室临床与研究业务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待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过问针灸工作之后,方获重生,研究工作得以继续,此时,负责人为张一民。
  1972年,张缙返回祖研,人员增加到30人,病床增加到16张。此时,针灸临床和科研都有起色,针灸研究室由内科代管变为独立科室,建立了临床、实验和文献3个研究组,临床、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1974年,建立了住院观察室、针灸生理实验室,并获省卫生厅赠日产RM85型八导生理记录仪。不久,针灸经络研究室并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工作为此受到一定影响。
  1976年的粉碎“四人帮”和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再次独立的针灸经络研究室唤起生气。针灸科研、针灸临床同时展开,针灸学会工作活跃。
  1981年,针灸经络研究室从地下室搬到二楼,扩大了门诊和实验室,在新建四楼建立针灸病房,设40张床,外聘姜淑明、王希圣2位专家。研究室改组,由1个变为3个:第一研究室主任由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所长张缙兼任,进行临床针法灸法、经络和文献研究,以病房为主;第二研究室主任为裴廷辅,结合临床进行实验针灸学研究;第三研究室主任为张一民,进行循经感传客观指标的研究。
  1986年初,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改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后,针灸经络研究室改为“针灸经络研究所”,由针灸临床、实验针灸、针灸文献、腧穴配方、针法灸法5个研究室和设此的卫生部针灸经络教育进修基地组成。此时,经省编委批准成立黑龙江省非药物治疗研究中心,张缙为主任;还有挂靠或合署的“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光明中医函大针灸学院”和“黑龙江省气功科学研究会”。
  1986年1月,成立针灸经络研究所后,王克勤副院长兼任针灸所所长。1986年4月,任命李强、裴廷辅为针灸所副所长。1987年3月,任命张一民为针灸所所长、刘天胤为针灸所副所长,李强调科教办任主任。1988年8月,任命王福隆为针灸所所长、李永光为副所长。1989年由吴滨江任针灸党支部书记兼针灸所副所长。1991年3月,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15号文件中决定针灸经络研究所设编制(所领导)2人。
  20世纪90年代初期,针灸病房、针灸门诊迅速扩大,其时,设置6个针灸诊室,2个针灸病区,编制床位34张。李东成为针灸病房主任。1990—1992年赵惠君为针灸病房主任。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李永光为经络室主任,与赵泉林、张文娟、姜颖等人创立了经络病房(有床位10多张)。1992年10月,王顺担任针灸一科主任(17张病床)、刘立安担任针灸二科主任(17张病床)。1995年,王顺担任针灸一科主任(30张病床)、刘立安担任针灸二科主任(17张病床)。
  2002年省中医研究院综合科技楼建成后,针灸科乘势而上,在博士生导师王顺主任带领下,科室规模获得发展。全科共有医护人员56人,设置6个针灸门诊室,2个针灸病区,床位95张,还有1个面积为350平方米的康复中心,形成了针灸治疗为主综合康复医疗模式的中风单元病房,此建设模式为我国针灸临床基地建设起到了典范作用。本年,针灸科被黑龙江省人事厅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省中医研究院王顺副院长兼针灸科主任,担任重点学科带头人,周振坤为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
  2004年针灸科设立的神经电生理实验室被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呼吸机、床边监护仪、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电图仪、脑地形图仪、肌电诱发电位仪、丹麦神经网络重建仪、人体重心平衡系统、美国蜡疗机、痉挛肌治疗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
  2004年,针灸科被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批准为中医重点专科,王顺为带头人,周振坤为后备带头人。
  2006年,根据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的申请,神经内科专业经过认真准备,于4月接受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认证检查。
  2000年-2006年,针灸科连续六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的先进科室、黑龙江省“青年文明号”科室。
  自1957年针灸研究所成立起,一直开展针灸的临床工作。在针灸治疗眼底病、妇科病、挑刺治疗淋巴结核等方面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现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针灸科是黑龙江省政府重点学科,黑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自2000年以来,临床医疗业务不断扩展,在学科带头人王顺主任的带领下,不断研究新方法,探索新思路,开展新病种,使诊疗量明显增加,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受到患者的好评,很多区域外患者慕名来诊,奠定了针灸科在黑龙江省的医疗地位。针灸、脑病科采用针灸、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病、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脊髓病、面瘫、失眠、抑郁证、眩晕、颈腰椎病、偏头痛、多发硬化、运动神经元病等各种疑难杂证。王顺主任医师研制的院内制剂川菊止痛胶囊、面瘫胶囊、面舒胶囊,应用于临床,患者服用方便,临床疗效明显。
  针灸科特色疗法
  (1)以针灸治疗为主,综合康复医疗模式的中风单元病房
  治疗方法:针对中风患者的三期六阶段发病特点,使用规范化的分期针灸治疗、中药治疗、OT、PT、语言训练和西药治疗等,以保证第一时间急救和早期康复治疗,完成中风单元所有检查、急救和各种治疗。
  适应证: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2)头部电针透穴疗法治疗帕金森病
  治疗方法:取穴:前神聪透悬厘、前顶透悬颅、脑户透风府、玉枕透天柱、脑空透风池、风池透风池。方法:取坐位,头针以针身与头皮呈现15度角刺入,深度约1.5寸,以快速小幅度捻转,每分钟200转,每针行针约1分钟,然后通电针,采用密波强刺激,以病人能忍受为度,通电30分钟,每日治疗1次。
  适应症:帕金森病
  (3)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
  治疗方法:针刺治疗配合川菊止痛胶囊(6~10粒/次,2-3次/天)。
  药物组成:川芎菊花白芷细辛葛根等。
  适应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多年来,针灸科在循经感传、针灸文献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普及针灸教育,1979年至1981年,举办了多期全省针灸专科进修班。在多年的针灸教育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一套针灸高等教育的教材,同时,也形成了一支针灸教师队伍,为以后形成的高层次的针灸教育工作做好了准备。
  1980年8月,卫生部根据省祖研在针灸教育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决定将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定为全国针灸经络教育进修基地。基地建成后,举办了两年制的全国针灸研究班,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办了三期攻读硕士学位的针灸研究生班。
  为了配合全国高等针灸教育发展的需要,张缙研究员提出针灸学术在新时期的分科问题。他提出应把针灸学分为《中国针灸医学史》、《经络学》、《腧穴学》、《腧穴配方学》、《针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各家学说》、《实验针灸学》、《针刺麻醉学》、《古典针灸医籍选讲》等十门学科。在卫生部拨款的支持下,他撰写了《针灸学术分科大纲》正式发表,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针灸教育会议上发表时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日本学者在《医学の日本》发表文章时说:“中国的针灸分科,是针灸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组织国内各家编写了教材,并在全国针灸研究班和研究生班上进行了试讲,均获得了成功。这些工作的开展,使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的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针灸科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科室建设的核心,现人员梯队建设合理,临床医生80%为研究生以上学历,20%为研究生在读。学科带头人王顺主任于1989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针灸专业,取得学士学位。1997年取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取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12月,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学习深造。目前针灸科拥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5名,博士3名,硕士8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医疗、科研梯队。近年针灸科培养博士2名,硕士20余名。
  自1957年建立针灸研究所起一直重视科研工作,在针刺手法、循经感传、《针灸大成》校释、针灸临床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到目前为止完成科研课题50余项,取得获奖科研成果16项,有价值学术论文60余篇。目前针灸科始终致力于为针刺手法的研究、透穴刺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和机理研究、针药结合提高临床疗效的研究。

更新修改医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