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发生在口周围皮肤以红斑、丘疹、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累及育龄期妇女。该病以往又称为光感性皮脂溢出、酒渣鼻样皮炎、口周酒渣鼻、口周脂溢性皮炎、口周综合征等。属于中医“口周湿疮”的范畴。
【病因病机】
一、中医
偏食辛辣或油腻之品,致使脾胃湿热内蕴,循经上扰而成或肺脾内郁热邪,复感风邪外袭,阻于肌肤所致。
二、西医
本病的发生可能涉及到许多因素,如念珠菌、细菌(特别是梭形杆菌)、蠕形螨感染、刺激性或变应性接触物(化妆品、含氟牙膏)、激素(口服避孕药、外用糖皮质激素)、情感应激以及系统性疾病,至少8%为特发性。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本病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报道对口周皮炎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不适感,对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阳性率达83?6%,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口周皮炎的治愈率显著提高。
【临床表现】
好发于19~40岁的妇女,男性和儿童亦可发病。部位主要是“口罩区”,即口周、颏部和鼻侧的皮肤。皮损首先发生于一侧鼻旁沟,常扩散于对侧而成为双侧性,并延伸至颏及上唇,不累及紧靠唇红缘周围的狭窄皮肤区。眉间、眼睑和额部亦可受累。皮损为红斑、丘疹和鳞屑,偶见丘疱疹或丘疹性脓疱疹。红斑常为持久性,轻重程度不等。丘疹可无规律地群集,呈红色或肉色,针头大小,表面光滑,质地坚硬,有时可呈周期性分批出现。鳞屑一般细小,少数病例可较为显著。一般仅有轻度刺激或灼烧感,有时伴有瘙痒。皮损一般持续数年(平均2~3年),最长者可达10年,可自发性消退。预后良好,治愈后复发罕见。
【实验室检查】
成熟的损害显示毛囊漏斗海绵状水肿和少量单核细胞浸润,极少数病例可有较多的浆细胞。微小损害可仅有真皮炎症,真皮水肿和毛细血管扩张。少数病例可出现酷似酒渣鼻的组织变化或肉芽肿性损害。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应与脂溢性皮炎、酒渣鼻和接触性皮炎鉴别。
1?脂溢性皮炎 除面部有皮损外,头皮往往也有皮损。
2?酒渣鼻 发病年龄较大,毛细血管扩张明显,晚期可形成鼻赘。
3?接触性皮炎 有特殊的接触史,皮损境界清楚,去除接触物并经适当治疗,皮损很快恢复正常。
【治疗】
一、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其病因,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配合外用药治疗,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其基本治疗法则为:清热利湿祛风,日久注意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