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不要“我以为”
标签:医学科普

某公司1位50岁左右的女同志,我说她身体素质好,她感慨说:再有权有钱有势的人,如果没有健康,什么都白搭。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未下决心管住自己。笔者通过探讨一些体检存在的认识误区,比如说有的同志不愿体检怕体检,有的同志觉得一般检查、内科、外科没必要查,有的同志不了解体检项目的含义和作用,等等问题,让大家了解如何选择体检方案,体检中有哪些错误观念。目的是跟大家分享一些健康管理的理念,同时也希望大家将这些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但愿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以为:年轻人可不做体检

现在的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压力很大,加上熬夜(如夜店工作人员、网店经营者、上网族等)、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的影响,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年轻人猝死现象增多,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中才多发的疾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有报道南京5岁小女孩患恶性淋巴瘤,郑州23岁女白领常吃凉皮、麻辣烫患胃癌,26岁女青年患胰腺癌等;香港明报报道8岁书迷患颈椎病。笔者曾诊治过因颈椎病无心上学的16岁女高中生、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3岁初一男生。可见,一些疾病的低龄化已不容忽视。因此,建议30~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两年或每年做一次体检。

我以为:自我感觉良好就可不体检

据统计,在团队体检单位中,每年大约有20%的人逃避体检。有的人工作时间安排冲突;有的人感觉良好,觉得没病,不需要体检;更多的人怕体检查出病来、怕生病。2012年CCTV做了好几档大型公益节目“我的父亲母亲”,强调应重视阿尔兹海默病的防治,得到WHO的高度评价。有的人50来岁,还没退休就患上了这种病,生活逐渐不能自理,说话更少了甚至不说话,不知道洗脸洗手,不认识家里人,出门就找不到家。目前对于阿尔兹海默症没有特效疗法,一旦患病,生命大多只有5年左右。因此只有早发现迹象(比如容易忘事、有些人早上醒来一时半会儿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要想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及早体检预测,及早干预治疗,可延长寿命15年以上。

我以为:同一部位可做多项检查

有的顾客在自选体检方案时存在不合理的项目搭配,比如同时选择“胸片+胸部CT”,“肝胆彩超+肝胆CT”,“血清HP抗体+14C或13C呼气试验”,“胃镜+14C或13C呼气试验”等等,造成资源浪费。

体检方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自选体检方案前需考虑年龄和既往病史,还要参考以往体检的阳性结果,既往病史和以往的阳性结果需要重点监测。在年龄段上,建议30岁以上增加骨密度、女性要查乳腺、宫颈;40岁以上应注重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男性前列腺;50岁以上应注重心脑血管病:心脏彩超、脑CT或MRI、脑血流图(TCD)、心电图、冠心病指标等。其他比如颈腰椎不好的,可选择x片、CT或核磁共振(MRI);有关节病变的,可选择MRI。

我以为:部分检查项目的意义是一样的

有些人不了解体检项目的真正意义,将肝功能与乙肝两对半混为一谈,将经颅多普勒(TCD)与脑CT混淆,认为心脏彩超比心电图好。其实,心电图是最原始的心脏检查方法,即使是在它出现100年后,尽管有其他昂贵和复杂的检查方法,但它仍然是应用最为普遍的心脏检查方法,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确诊的最可靠的工具,在诊断心律失常方面,还没有其他检查方法能取代心电图[1]。有些人拿到体检报告前来咨询,问有没有乙肝,要不要注射疫苗,我们一看,根本就没有查乙肝两对半,只有肝功能指标。体检者问:“肝功能不包括乙肝两对半吗?”看来健康教育宣传的任务还很重。

我以为:去年体检过的项目今年不用体检

1年的时间可能有很多生理病理情况发生。有些轻微的病变,上年体检未发现,今年体检可能就发现加重了;上年体检出现的较明显的病变,今年也可能消失了。纵向比较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可以观察结石、囊肿、血管瘤、结节、实质性病变等的大小有无变化。如某位病人体检发现肝上有个小结节,可能是钙化灶,不用管它。第二年体检时发现这个结节明显变大了,很可能是新生物,建议她进一步检查,最终确定为癌变组织。

我以为:检查结果又没明显的问题,白花钱了

有一些体检者看到自己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超出正常范围,就以为万事大吉,认为白花钱了。应从无危险阶段开始投资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如果没问题,就继续做好保健,如果发现小问题,就及时干预,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如果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出现了大问题,丧失了劳动能力,投资机会就不多了,就晚了。大多数人只有躺在病床上,才会感叹健康的可贵,这是大多数人的惰性造成的,包括医生自己,医生本身工作太忙,还不被社会理解。有人说“生命最后1个月花的钱比以前花的总数还多”,确实很多人都是把大量的钱花在最后的垂死挣扎中。

我以为:小毛病没必要复查

有的人空腹血糖高,但又高得不多,有的人血糖值连续几年在6点多,有的人已经达到7点多,他们都不以为然,更不会进一步检查确诊是否患了糖尿病。有的人听从了我们的建议,进一步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及OGTT+胰岛素释放,确诊了糖尿病,但他(她)们可能没有“三多一少”、眼干涩、听力下降等症状,不愿承认自己得了糖尿病,不愿长期服药。在初期如果不重视糖尿病,待胰岛功能受损严重时,就不易控制了,对生命安全威胁就大了。

有位受检者每年都进行健康体检,近期却被诊断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开始我以为是体检漏诊,待询问发现,最近几年的体检结果显示肾功能均有异常,再查看他最近的体检记录,尿蛋白这项指标明显异常,已明确嘱其进一步检查,及时就医。遗憾的是,这位受检者没当回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年他的体检白做了,令人担忧的是,类似情况并不在少数,这反映出人们对健康的管理意识不强。

同理,高血压、血脂异常、心电图ST段改变、异常Q波等也应及时干预。

我以为:仪器比医生检查看得准

不少病人对超声、放射等机器很信任,而对医生的视、听、触、叩、动、量等体格检查方法表示怀疑,甚至觉得可有可无。

我给病人做检查时,有人曾说,“大夫靠双手摸一摸就能检查疾病,这是真本事”。体检方案多种多样,价格有高有低,绝大多数体检者不可能将常规项目做完,需要医生仔细体格检查,查漏补缺,甲状腺肿瘤、淋巴结肿大、一些包块等都能通过触摸发现。一些心脏疾病在心电图未反应,但听诊可发现。有一女患者从32岁开始心慌胸闷,一直到43岁都当成冠心病治疗,因为效果不太好,所以看了很多家医院,后来某院教授仔细斟酌:此人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心电图正常,32岁这麽年轻就得了冠心病,不太寻常,那么是否有其他原因呢?触诊甲状腺没有肿大,但是在屏气时听诊发现甲状腺有血管杂音,进一步化验甲功五项发现是甲亢。就此按甲亢治疗,困扰多年的“心病”得到康复。

笔者遇见一位女同志,平时有心慌的表现,我听诊发现频发早搏,但是做心电图未记录到早搏,她自己也知道以前有早搏。可见仪器也不能全信,需要将医生的体格检查与检验、影像检查结合起来才更准确。

总之,除了追求工作及物质生活目标,使人活得有意义,更应懂得健康是一切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人体的一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呈明显的昼夜节律。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很多药物的作用和毒性、不良反应与人体的生物节律有着极其 ...
    刘正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消化内科
  • 高血压脑干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般来说的话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的,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群患者的, ...
    张洪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 高血压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健康状况和临床问题。它不仅是其一种疾病,更是心、脑、肾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不论其病因如何, ...
    王安宁宁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全科
  • 人体温的高低,代表身体的代谢状态。若是体温高,代谢则快,反之则慢。如体温低人多胖,体温高人多瘦。 呼吸的快慢, ...
    武学文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科
  • 我国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专家共识建议,以下情况可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 (1)患有高血压且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 ...
    周联生徐州市铜山区中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 摘要:高血压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可平 ...
    徐琛景德镇市中医院急诊科
岳樊林讲师
副主任医师体检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岳樊林专家最新文章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岳樊林专家的投票,若您是岳樊林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岳樊林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