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据权威数据统计,目前中国约有200-300万帕金森病患者,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每100人就有1人患有帕金森病,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在中国,它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专家表示,帕金森病的治疗治疗需“三驾马车 缺一不可”。
起病隐袭症状多样
典型表现是“抖、僵、慢”
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楠副教授介绍,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的典型表现可总结为“抖、僵、慢”三个字。抖是指手、胳膊或者小腿等部位不由自主地抖动;僵是指肌肉变得紧绷,四肢活动的时候感到僵硬、沉重、不灵活;慢是指动作缓慢,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刷牙、洗脸等动作变慢,写字越写越小,走路时无法迈开脚步,而以小碎步前进。而非运动症状主要包括嗅觉“失灵”,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如做恶梦、睡觉时大喊大叫等,另外还可能出现认知障碍,以及失眠、抑郁、幻觉等。
帕金森病治疗
“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唐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学廉教授指出,帕金森病患者大脑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减少,因此采用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补充多巴胺的功能可以治疗该病。在帕金森病的早期,药物可以很好的改善症状,是早期帕金森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
“诊断出帕金森病,规范服用药物是患者早期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如何对药物进行选择和搭配,制定出个性化的方案,主要看医生的经验和水平。所以患者若想调整药物,需在经验丰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要私自加减药、更换药物种类。” 王学廉教授表示,随着疾病的进展和长期服用,药物的疗效会出现下降,甚至会有药物并发症,此时就需要考虑DBS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另外,患者平日的运动康复训练也非常重要,康复训练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三者结合,能让病人最大的接近于正常人。
药物治疗过了蜜月期
安装“脑起搏器”要严把适应症
目前,中国的帕金森病人主要以内科治疗为主,大部分只是在吃药。药物在3-5年后效果就会下降,并且出现较大的副作用。脑起搏器疗法具有手术安全微创、可调控等优势,在治疗功能性脑疾病方面已得到越来越多神经科医生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帕金森病患者接受了脑起搏器疗法的治疗。
“如果药效开始减弱,过了用药的‘蜜月期’后出现特异性药物并发症,病情开始逐渐加重的时候,可以考虑接受脑起搏器手术治疗。”王学廉教授说。脑起搏器术后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刺激参数的调整,从而达到最佳的刺激效果。目前,脑起搏器已发展到无线程控及远程程控水平,患者甚至不用去医院,在家里就可通过网络接受远程程控服务,从而大大降低了患者往返于医院进行术后程控的交通和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