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的“十大误区”
标签:医学科普

中风可能遗留各种后遗症,如偏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严重的还可能长期处于植物生存状态,影响生活质量。目前针对上述后遗症的早期治疗,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康复。早期、正规、全面的康复治疗,在恢复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减轻家人护理难度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误区一:照顾可以代替康复

据统计,大约70%的中风患者从来没有接受正规康复治疗,出院后不是自己颤颤巍巍走动,便是坐轮椅依靠家人照顾。研究发现,做不做康复治疗,患者的恢复差异性很大,越是年轻、病情轻的患者做康复治疗的效果越好,治疗意义越大。

误区二:药物治疗优于肢体训练

有人坚信中风病变在脑,打针吃药为主。其实对脑梗塞患者而言,急性期用药对于防止再次发病、稳定病情是有效的,如果血管堵塞造成脑细胞持续缺血超过6小时,就会发生不可逆性的坏死,现在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激活这些脑细胞。

误区三:出院后才开始康复

不少中风患者及家属认为:康复治疗要等病人出院后才可进行,以至于患者拖到病后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后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现代卒中康复的观点是,“卒中发生的那一刻,就应该是康复介入之时,而且越早开展,患者的获益越大。”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病人,只要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即可开始。一般来讲,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 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多数脑出血患者康复可在病后7~14 天开始进行。

误区四:康复只是医生的事情

有些患者病后变得敏感而脆弱,表现为对医生的过度依赖性,缺乏康复训练的主动性,认为医生的手法、针灸等才是治疗,自身的主动训练是没有用的。其实对脑卒中患者而言,主动训练比被动治疗要强上十倍。还有不少病人家属错误地认为只要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就万事大吉,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实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庭或者说家属担当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以及督促训练是偏瘫患者战胜残疾最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不仅可行,而且还极有成效。可以说偏瘫患者能否回到家庭、是否可以重返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对偏瘫患者继续康复的质量。

误区五:患肢的恢复没有规律可循

一般来说,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头颅、躯干和大关节恢复相对较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比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早,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先近端后远端的顺序出现。例如一般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以肩关节的活动恢复为先,逐渐地肘关节、腕关节恢复,而手指功能的恢复则相对较慢,其中拇指的功能恢复最慢。当然,有时候由于偏瘫病变损害部位的特殊性等原因,也可使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顺序有所变化。

误区六:康复治疗简单易学

“不就是活动胳膊拉拉腿,这些我们家属都会做”,这是最严重的错误观点。康复训练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须经过康复医师以及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员指导,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按步骤一步步地进行训练,具体可以精确到每一块肌肉,每一动作的训练。临床发现,不少中风患者自行在家做康复,或多或少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疼痛、肩手综合征等问题。

误区七:训练强度越大恢复越好

卒中后康复训练程度并不都是越强越好,越积极越好,而是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不少病人家属认为,脑卒中偏瘫就是肌无力,可以通过在家或去健身房自己练习握力器或拉力器来恢复肌力和功能。其实脑卒中偏瘫有别于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的肌无力,它不仅存在肌力的问题,更重要是其运动模式发生了改变,单纯的肌力训练不足以恢复其功能,大部分偏瘫患者瘫痪侧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如果训练方法不当,则会加重肌肉痉挛(如用瘫痪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使患侧上肢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手指张开困难,反而对手功能的恢复形成更严重的阻碍)。因此脑卒中偏瘫康复的目的不能以是否恢复肌力为标志,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误区八:越早下地行走恢复越好

正常人步行是双下肢各关节按照一定的规律,十分协调地顺序伸展、屈曲,交替完成支撑身体和迈步的动作,在需要向前迈进时能协调地将髋、膝、踝关节屈曲至适当角度,从而使该侧下肢长度“缩短”,轻松地把脚抬离地面。偏瘫患者由于各关节均呈僵直状态,足尖下垂,使得患肢“加长”,抬离地面困难,如未经合理的训练而急于开始步行练习,只能借助向对侧倾斜躯干同时骨盆上提的力量,费力地将下肢向上拉起,这种拉起的幅度十分有限,仍不能使该下肢顺利地向前迈出,还需向外侧划弧线后再落回身体前方,这就是人们常见的偏瘫患者所特有的“划圈”步态。根本原因就是不当训练加重了负责下肢各关节伸展的肌肉痉挛,使得关节屈曲动作很难完成。如能在偏瘫早期开始正规的康复训练,在患侧肢体运动协调的基础上再进行步态训练,则能形成较为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态,提高步行效率。

误区九:康复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康复训练贯穿于脑卒中偏瘫治疗的始终,不可或缺,但绝非唯一的有效疗法。中风偏瘫后,多数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肢体功能由早期迟缓性瘫痪(软瘫)逐渐向痉挛性瘫痪(硬瘫)过渡,在此转化过程中,部分患者在提升肌力的同时,肌张力的显著增高、肢体畸形(垂腕、屈肘、尖足、内翻等)或皮肤感觉异常的出现,使得单纯康复训练遇到瓶颈。此时可视病情需要,适时引入外科手段配合治疗,对于该类患者而言,“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康复”的综合治疗效应远大于单学科治疗优势。

误区十:他们很坚强,不用心理关怀

中风对一个人的精神打击很大,尤其男性,他们常常会因中风而变得抑郁。据统计,40%-70%的卒中患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认知障碍、焦虑、抑郁、性格改变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察觉和干预,不仅严重影响康复的效果,也明显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故在康复过程中,不仅要认真考虑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和认知上的问题。

分享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人的脑动脉被阻塞后,如果在6小时内,血管再通,血液供应恢复,脑细胞还不至于坏死,那么瘫痪的肢体就可能迅速恢复正常。假 ...
    黄世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 脑梗是常见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12秒有一个人发生卒中,每21秒有一个死于卒 ...
    张世荣西安第三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 小品《实话实说》中,有这样的一段经典的对话。 宋丹丹饰演的“白云”说:柳叶弯眉樱桃口,谁见了我都乐意瞅。隔壁那 ...
    张世荣西安第三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 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来到脑血管神经外科找到金永健主任求助,该患者既往曾发生过脑梗死,症状较重,多伴有意识障碍;并伴有 ...
    金永健航空总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 部分偏瘫患者对运动功能恢复的期望值过高, 于是刻苦锻炼,并顽强坚持, 果休息之后即出现患肢肌肉疲劳、酸痛, 关 ...
    金钧西安521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 生活当中很多人都会有过头疼的经历,有些人因为头疼睡不着觉,甚至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那到底偏头痛会带来哪些危险和隐 ...
    金永健航空总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孙成彦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孙成彦专家的投票,若您是孙成彦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孙成彦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