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广义医学心理学”体系以推进医学模式的转变
标签:论文精选

一、医学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现代医学在“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指导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外科技术以及介入医学等领域,从而使治疗许多疾病成为可能,这就大大延长了人类的生命,同时也提高了生存的质量。但是,从过去到现在,很多因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s)所致的疾病由于认识不足或有错误,以及药物发展的限制性,导致医学模式不能转变,有效的治疗方法难以普遍应用,致使患者处在长期的疾病困扰中,进而影响到机体的生理功能及免疫力,最终导致器质性疾病的发生,甚至发展成为恶性肿瘤。这确实是我们医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促使我们去努力改变现状!

二、三十多年医学模式转变的推进及现状

早在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O.L.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就提出:“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解决临床问题”。[1]该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许多精神医学家、心理学家和内科学家结合自身的临床实际,应用一些抗焦虑、抗抑郁及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焦虑、抑郁患者,其中非精神科医师在解决相应疾病伴有焦虑、抑郁的同时,对许多身体的相关学科的疑难疾病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于是,错误的把医学模式的转变限制在治疗焦虑、抑郁的范围内,把“心理”(大脑与意识有关的机能)[2]与“精神”(心理在精神方面的反映)混为一谈,把身体的症状和疾病误以为是精神疾病的表现,并称之为“躯体形式障碍”[3]。以上这一切看似在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实质是把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向了深渊。

在实际临床中,我们和其他国内外学者的工作证明:非精神科医师除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的身体疾病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外,对不伴有焦虑、抑郁的身体大多数功能性疾病及部分器质性疾病也取得了十分神奇的疗效,回顾性研究发现其有效率在80%左右。那么为什么这类药物能治疗身体疾病呢?这些身体的症状和疾病又是因何而发生的呢?其实,当心理因素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大脑的反映,该反映就会影响到大脑的各个部分。如果影响到“边缘系统”则引起精神现象;影响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等则引发很多身体现象(如:头痛、胸憋、气短、腹胀、腹痛、高血压和高血糖等等),而后者像精神现象一样也为心理现象。这就必须在原有的“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基础上提出“广义医学心理学”(general medical psychology)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身体疾病与心理的关系;才能确立心理因素的致病地位;才能使医学模式由原有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正确的“生物-心理”医学模式("biological-psychological" medical model)转化;才能使一次急需的医学革命形成。

三、“广义医学心理学”体系的建立

“广义医学心理学”是建立在“医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它从理论的角度阐明医学模式转变的实质是要体现心理医学模式,而把心理现象仅仅局限于精神范围内,那么只利于精神科医师转变医学模式。然而,精神科医师又把“精神”与“心理”混为一谈,自己也无法真真地转变医学模式。因此,只有阐明心理因素与身体疾病的关系,才能使非精神科医师转变医学模式。这才是医学模式转变的目的。

“医学心理学”是指精神和心理科医师根据他们所涉及的精神现象来研究患者心理的科学,自然有其局限性,他们认为情绪、认知和行为等精神现象为独有的心理现象,其实一部分也并非是心理现象,如:肝性脑病、老年痴呆等。

“广义医学心理学”是把很多身体的症状和现象认为是心理现象,这样在治疗身体疾病中取得良好疗效的所谓抗焦虑、抗抑郁及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就可以被理解为心理调节药或脑神经递质调节药,它们就可以在调节神经递质的前提下治疗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这样医学模式的转变将不转而变了。

“心理因素病因学说”的形成。“广义医学心理学”建立后,心理因素必然成为半数以上非精神科疾病和大多数精神疾病的病因,同时也将成为大多数疾病的诱因。这样,我们医务工作者在整个临床工作中,就要关注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名词、术语,是否会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唯此才能大大地减少医源性疾病的发生,使每个医师置身于“生物-心理”医学模式之下。

“心因性相关学科”的建立。例如“心因性消化病学(the digestive disorder caused by psychological factors)”,它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因相同的疾病的统称。多数消化系统疾病都属于心因性,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这种概念的建立既便于走出“心理”即“精神”的误区,又能把脑神经递质调节药正确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中。同时,也利于“心因性消化病”发病机理和诊疗方法的研究。

四、“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形成及其意义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因素(如细菌等)致病的证据及其相应治疗的有效性中发展而来的,既具有直观的特点,又有长时间的治疗实践依据,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永远遵循。而“心理”医学模式的建立由于其抽象性,以及“心理”与“精神”被错误的混为一谈,使得医生不懂、患者不解。心理调节药品说明书限于精神科疾病,造成医学模式转变极其困难。但是,只要“广义医学心理学”体系的建立,确立心理因素为一大类病因,形成“心因性相关学科”,经临床实践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药品说明书,医学模式转变必然形成。

医学模式转变后将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医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教科书的表述将会发生质的飞跃,其必将给人类的健康、长寿带来根本的变化;必将会促成一次全方位的医学革命。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脑立体定向手术指脑立体定向技术,目前一般不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该病通常建议采取药物治疗。脑立体定向技术通常是利用脑内标 ...
    杨乐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主任医师心理咨询科
  • 精神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精神刺激、个性因素、躯体因素等有关。1、遗传因素:精神病中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家属中精神 ...
    宋观礼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科
  • 据全国最新流行病学大调查数据证实,各类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达17.5%,当中精神分裂症1%、抑郁症6.1%,焦虑最多。也就是说, ...
    刘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精神科
  • 如果孩子问你死亡是什么 陈博衢化医院 摘自亲亲宝贝网 对于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死亡”应该是面对亲人的去世 ...
    陈博浙江衢化医院主治医师中医科
  • 当你怀疑自己是否有需要治疗的精神问题,例如:是否患有“抑郁症”、“老年痴呆早期”、“焦虑症”等精神疾病时,找正规的医 ...
    姜红燕云大医院副主任医师精神科
  • 家属要善于观察精神分裂症复发的“蛛丝马迹”,才能尽早识别精神病的复发。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预兆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可以从 ...
    王晓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李建生教授
主任医师消化科
太原市中心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李建生专家的投票,若您是李建生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李建生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