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80年代引入了新辅助化疗,局部广泛切除,以及术后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从不足20%提高到6 0 % 以上,保肢率从1 0 % ~2 0 % 提高到80%~90%。化疗成为影响骨肉瘤预后的关键因素,评估骨肉瘤的化疗效果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仍有30%~40% 的患者对目前的化疗不敏感。早期区分出这些高危患者,可以对他们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从而提高总生存率。
国内外研究发现:患者年龄、身高、肿瘤部位、血型、化疗方案、是否存在病理骨折、顺铂注入方式、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肿瘤表面温度的变化与肿瘤坏死率及预后无关,肿瘤体积变化是预测肿瘤化疗效果的可靠指标。肿瘤体积可应用影像学方法进行测量,是一种无创可反复进行的评估方法,因此具有良好的可操纵性和可重复性。而肿瘤坏死率评估有以下缺点:(1)操作繁琐,成本高,费时费力。(2)对于非手术患者无法评估。(3)无法在治疗过程中多次评估。研究表明新辅助化疗后肿瘤体积缩小的患者化疗反应好,肿瘤坏死率高;肿瘤体积增大的患者,化疗反应较差,肿瘤坏死率低。故应用肿瘤体积变化评估坏死率乃至椎测预后可以克服以肿瘤坏死率作为评估标准的缺点。另一方面,碱性磷酸酶的水平反应了组织成骨的活跃程度,化疗后碱性磷酸酶未恢复正常的患者预后差。当然肿瘤坏死率仍然是判断骨肉瘤患者预后的金标准,通过以上监测手段,早期区分出对化疗不敏感的患者,并对他们采取强化治疗可能会提高患者的整体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