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胸外科常见手术切口总汇
标签:医学科普

后外侧开胸切口

后外侧开胸切口是常规手术切口之一,特别适用于多种肺、食管、纵隔、主动脉和膈肌手术,其显露术野稳定而充分。患者侧卧于手术台上,切口呈弧线形,起自腋前线,绕过肩胛角,向后上方,达锥体棘突与肩胛骨内侧缘中点之间。切口的长度随选择的平面不同而不同。

图示:后外侧开胸切口(虚线)。胸膜全肺切除术治疗恶性间皮瘤时,多选在第六肋水平

切口局部解剖由浅致深分别为: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肌肉(背阔肌、前锯肌、斜方肌)、肋骨或肋间肌,通常需分离背阔肌,如果切口要求更靠后上,斜方肌也会被分离。通常是游离前锯肌向前牵开,但如果需要更充分的显露术野,前锯肌要在尽可能靠近其肋骨起点处切断。经肋间或肋床切口进入胸膜腔后,用肋骨牵开器撑开切口,显露术野。

此切口的优点有:术野显露的充分及切口的可重复性。不利点在于:手术创伤大,常见与术后疼痛有关的切口并发症。开胸切口很易引起术后疼痛,主要是由于切口牵开器直接压迫肋间神经或造成肋骨骨折。分离背阔肌和前锯肌也会造成术后疼痛及肌肉功能障碍。此切口的另一潜在的问题是:术后肩关节活动减少,会造成滑囊炎和肩关节冻结。

前或前外侧开胸切口

此切口用以显露肺和纵隔的上、中部分,对于肺的开胸活检术或心包引流术非常有用,此切口显露下叶较为困难。优点是对肌肉组织破坏少,手术创伤相对较小。

病人取仰卧位,术侧抬高30~45度,术侧上肢稍内旋,或把前臂固定于支架上。以松弛背阔肌和前锯肌。前外侧切口选在第四或五肋间,沿乳腺下缘皮肤皱褶,转向外上方,前到胸骨,后沿肋骨走行达腋中线或腋后线。前开胸切口通常局限在乳腺下缘的锁骨中线到腋前线之间。钝性分离胸大肌及前锯肌的筋膜和肌肉后进入对应的肋间。

图示:前外侧开胸切口

前外侧切口在分离外侧的前锯肌后,可扩大显露范围。在女性,可能需要在胸大肌筋膜外游离开乳腺,以显露相应的肋间。在进入胸膜腔之前,需仔细控制、结扎乳腺血管。切断胸肋关节,甚或横断胸骨,可进一步向前纵隔方向扩大显露范围。

正中劈胸骨切口

此切口一直是心脏外科的主要手术入路,其对前纵隔、气管的显露极佳,并可同时显露双侧肺。双侧肺切除术、联合心肺手术均可选用此切口。随着微创外科的进步,很多医师喜欢选用多个小切口来取代正中切口。正中劈胸骨入路有以下两种常见的皮肤切口:

正中直线皮肤切口:为传统的标准手术切口,但术后瘢痕影响美观

图示:正中劈胸骨开胸切口

双侧乳腺下皮肤切口:代替了标准的正中皮肤切口,同样可以劈胸骨进胸

(图示:乳腺下劈胸骨开胸切口)。

优点是切口较为隐蔽,但创伤较大。双侧乳腺下皮肤切口适用于儿童和女性。病人仰卧位,双上肢放于身体的两侧,直切口从胸骨上窝到剑突下,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和胸骨的前骨膜,通常胸肌在中线无交叉,不需游离。打开白线达下方的胸骨,在胸骨上窝电烧分离锁骨内韧带,锁骨上窝内有颈静脉弓,其连接两个颈前静脉,故应仔细分离胸骨上窝,在劈开胸骨前损伤此静脉会造成大出血。用胸骨锯沿胸骨中线劈开胸骨,用电烧和骨蜡控制胸骨创面的出血。

蛤蚌式开胸切口

在创伤更少的正中劈胸骨切口使用以前,此切口一直作为标准的心脏手术切口,目前则用在双肺移植术、心包切除术或双肺转移灶切除术,由于此切口隐蔽,一些医师仍用于年轻女性的心脏手术上,而气管插管的病人多不适用于正中切口,故也常采用此切口。

图示:蛤蚌式开胸切口

病人采用平卧位,双臂外展,双侧乳腺下弧线形切口,位于第四肋间水平,达两侧的腋中线。电烧分离筋膜层、胸大肌、肋间肌和壁层胸膜,分离、结扎乳内血管,横行劈断胸骨,双侧分别使用肋骨牵开器牵开切口。

前皮瓣切口

前皮瓣切口也被称为半蛤蚌式切口,即为前外侧切口和上正中劈胸骨切口的联合切口

图示:半蛤蚌开胸切口(前皮瓣开胸切口)

,其可充分显露上纵隔、气管、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病人仰卧位,颈部伸展,头部转向非术侧。切口起于胸骨上窝上方5~6cm,在术侧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向下经胸骨中线,达第二、三肋间隙水平后,弧形沿肋间隙达腋前线

(图示:半蛤蚌开胸切口(前皮瓣开胸切口)正面观

。分离颈深筋膜和胸骨上的筋膜,控制颈前血管分支的出血,电烧打开相应肋间表面的胸大肌,同前外侧切口进入胸膜腔,控制胸骨边缘的乳内血管出血。用胸骨锯从胸骨上窝直线部分劈开胸骨,胸骨劈开范围同皮肤切口的范围。完成切口后,形成了一个包括部分胸壁、胸肌和颈部肌肉的大皮瓣,牵引开皮瓣后即充分显露出前纵隔。

保护肌肉的开胸切口

目前,绝大多数胸部手术都不需要传统的大开胸切口,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切割缝合器等的进步、单侧通气麻醉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手术可在小开胸切口下施行。有许多保护肌肉的开胸切口,可保护术后早期的肌张力、减轻疼痛、减少镇痛药的用量和保护肺功能。但在长期随诊的病例中,并未显出这些优点。此类切口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游离背阔肌和前锯肌,以牵开这些肌肉代替切断。由于牵开肋骨受限,所以需分离更长的肋间肌,以避免肋骨骨折。目前已发现,在选用此类切口时,为了充分显露术野,而广泛游离肌肉和皮肤,会造成伤口的粘液性水肿的并发症。

改良的保护肌肉切口采用皮肤直切口,可施行一些纵隔、肺和食管手术,其优点是减少了游离和胸壁创伤,术后病人增加了肩部活动,并减少了术后疼痛。

腋下开胸切口

最不影响外观的开胸切口是腋下开胸切口,其可显露肺尖部的肺大泡、胸壁肿瘤、上段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或第一肋切除术,也适用于部分肺叶切除或肺段切除。病人侧卧位,后倾45o,术侧上肢在肩部外展90o,并固定在头架上,注意皮肤不要接触导电物体(金属支架),避免术中烧伤。切口位于第二肋间水平或平第3肋骨,在胸大肌后侧和背阔肌前缘之间,作直切口图示:保护肌肉的腋下直切口、横切口或弧形切口。如果为腋中线的直切口,切口长度可从腋毛线达第九肋间。逐层切开胸壁达前锯肌,一达到胸壁的肌肉,就向后游离背阔肌,通过游离前锯肌在肋骨上的起点,再抬起前锯肌,直到所需的进胸肋间。一般在第三肋间水平,分离前锯肌和肋间肌后即可进入胸腔,用小牵开器牵开切口,显露术野。Balfour牵开器置于肋骨牵开器的右角,以牵开肌肉。

图示:腋下开胸切口

电烧时注意避免损伤肋间支和胸长神经,前者为第二肋间隙发出的肋间神经分支,后者位于切口的后侧、前锯肌表面,损伤此神经会造成翼状肩畸形。应避免做皮瓣,以减少术后伤口水肿。

该切口创伤小,但应注意不要过度牵拉患侧上臂,避免损伤臂丛神经。这一切口适合于多数胸腔内手术,但游离肺门或切除胸壁较为困难。

其他胸外科切口

颈部切口

图示:胸外科常用的颈部切口

1.颈横切口

采用仰卧位,双肩之间垫高,使颈后仰、胸抬高,头转向非手术侧。在锁骨上约一横指处作衣领状切口,其起自一侧胸锁乳突肌的外侧缘,止于对侧胸锁乳突肌的内侧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在颈阔肌下,将皮瓣与胸锁乳突肌、带状肌筋膜分开,向上止于环状软骨水平,向下止于胸骨上缘及锁骨,缝线或牵开器牵开皮瓣。于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舌骨肌间沟剪开筋膜后,向深部解剖达椎前间隙,其间可结扎甲状中静脉。切口深部内侧(靠近食管气管沟),不宜暴力牵拉,以免损伤喉返神经。仔细游离食管后完成颈横切口。

2.颈纵切口

也称胸锁乳突肌前切口,因多与开胸切口联合应用,故采用侧卧位,否则多采用平卧位。侧卧时,头垫高并后仰,术侧的颈部、肩及上臂皮肤消毒,并无菌单包盖上肢,做胸部切口时,术侧上肢呈抱肩状放于胸前,做颈部切口时,下垂放于胸侧后。切口选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下达胸骨上切迹,向上达胸锁乳突肌上中1/3 处,超过甲状软骨水平。切开皮肤、颈阔肌及颈深筋膜,将胸锁乳突肌向后牵开,分开颈部肌肉后,在甲状腺及气管后游离食管,并钝性向胸廓入口下游离,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切断或牵出食管,完成颈部切口。

腹正中切口或正中旁切口

为我国最常采用的腹切口,适合于肋弓较窄者。腹正中切口:腹部中线,由剑突到脐部,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腹白线,进腹,完成腹正中切口。

图示:胸外科常用的腹部切口

1.腹部“T”形切口

正中切口至剑突与脐的中点处,并向两侧肋弓作横切口,适用于肋弓较窄者,较正中切口显露稍好,但创伤较大。

2.腹横切口

右肋缘下延长到左肋缘的切口适合于肋弓较宽者,其优点:多层缝合后切口愈合好,较少发生切口裂开或切口疝。

操作方法:经右肋弓下缘、腹直肌鞘旁一横指,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由剑突下越过中线,向左延到左肋弓下。电刀切断腹外、内斜肌及其筋膜,切开腹直肌前鞘及腹直肌(左腹直肌前、后鞘切开,左腹直肌可保留、牵开),向深部切开腹横筋膜、腹直肌后鞘后,打开腹膜,切断镰状韧带,完成腹横切口。

颈胸联合切口(颈正中劈胸骨切口)

体位同颈横切口,颈部横切口加上段胸骨部分劈开至第3或第4胸肋关节水平,因食管手术对切口污染较重,故应避免完全劈开胸骨,以保持胸骨的稳定性,有利于控制切口感染。

操作

胸骨上切迹做颈横切口,方法同上法,在胸骨上部做一纵行正中切口,上延至颈横切口,使切口呈“T”形或倒“L”形。钝性分离胸骨后间隙,纵行部分劈开胸骨,要避免切口偏移,保护深部组织。如显露不满意,也可在第3 或第4肋间完全或部分横断胸骨,术中要避免损伤无名静脉及双侧胸廓内动脉。在左、右颈静脉之间,将无名动脉起始部牵向右下,显露食管,完成颈胸联合切口。缝合切口时,钢丝固定胸骨。

胸腹联合切口

1896年,Mikulicz完成第1例胸腹联合切口,首次在人活体完成的是Marwedel(1903年),此为人体的第3例。在1909 年,Tiegel分II期完成胸腹联合切口。1920年,Kirschner I期完成胸腹联合切口。1941年,Garlock报告了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

经第六、七、八肋间或肋床,后达腋后线,自然向前越过肋弓,向前延伸至腹部直切口或达上腹正中线的斜切口。沿切口切开前锯肌、腹外斜肌腱膜、腹直肌鞘,显露深部的肋间肌、肋弓及腹横肌,经肋间开胸,切断肋弓,切开深部的腹部肌肉及腹膜进腹,沿腹横肌切开膈肌,完成胸腹联合切口。

关闭胸腹联合切口时,常首先间断缝合关闭膈肌,针距不应超过1cm。肋弓软骨可用粗三角针、7号丝线或2个0无创缝线八字缝合。胸腔放置引流管后常规关胸。连续并间断加强缝合腹膜及腹壁。

颈纵隔镜和前纵隔切口

纵隔镜和纵隔切口不仅用于肺癌的分期,还可用于其他纵隔疾病的诊断,CT或MRI显示有明确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即可采用这一切口。

图示:纵隔镜活检前上纵隔淋巴结的颈部入路图示,数字代表相应的淋巴结组

病人采用仰卧位,肩下垂以舒展颈部,在胸骨上窝上一指做一横切口,在中线处分离、向两侧牵开肌层,甲状腺峡部向上牵开,锐性切开气管旁筋膜,然后手指分离、推开气管前筋膜,沿间隙插入纵隔镜,活检镜下可及肿大淋巴结,完成手术。

纵隔切口用于活检纵隔镜不可及的主动脉周围和主动脉下淋巴结,通常,在左第二肋间完成这一切口,但也可以做在右侧,活检右侧纵隔淋巴结。采用胸骨旁第二肋间横行切口,电烧分离胸大肌达第三肋上缘,分离肋间肌,要避免损伤乳内血管和壁层胸膜,然后钝性分离进入纵隔,在直视下或纵隔镜下活检淋巴结。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中药煎服法看似简单,实则中医对煎煮法很讲究,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肿瘤患者该如何煎服中药。⑴抗癌中药的煎煮法煎药用具有讲究: ...
    宋观礼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科
  • 一、中医治疗肿瘤的治法研究扶正固本法包括健脾理气法、益气养阴法、滋阴补血法和温补脾肾法等。黄芪、人参、天冬、麦冬等对于 ...
    宋观礼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科
  • 治疗肿瘤的方法很多,如化疗、放疗、中医药等。对于中医药大家都不陌生,但很多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才会想到中医试试,这样就错过 ...
    宋观礼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科
  • 肺癌根治术规范术式为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规范淋巴结清扫要求至少6组,其中肺内3组,纵隔3组。10-14组为肺内淋巴结,2- ...
    熊英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放疗科
  • 肺癌晚期治疗家属一定要在患者的情绪上面多下工夫,消除患者的恐惧和怀疑的心理,这样对于治疗效果来说就已经起到很大的作用了 ...
    熊英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放疗科
  • 三维调强适形放疗系统,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成像,所谓调强就是机器输出不均匀的射线———使高剂量分布与肿瘤不规则的主 ...
    熊英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放疗科
侯夏宝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肿瘤诊疗中心
新乡市中心医院
侯夏宝专家最新文章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侯夏宝专家的投票,若您是侯夏宝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侯夏宝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