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痞的针灸治疗
标签:医学科普

心下痞的针灸治疗

【概述】

心下痞,即心以下胃腹部满闷不舒之症.本症的病机为脾胃气机升降不和.常见于伤寒误下,或内伤脾胃,治法重在调理脾胃,升清降浊,中气枢转,痞症,自捎.

《伤寒论》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说明心下痞是脾胃气机失调所致的 .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F垂等疾病.

【常见证候】

(l)热痞: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或见吐衄,小便黄赤,舌苔薄黄,脉关卜浮.

(2)寒热痞:心下痞,按之濡,兼见恶寒,汗出,舌苔薄白,脉浮弱或数.

(3)饮气痞:心下痞满,纳少,干噫食臭,腹中作响,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沉弱.

(4)痰气痞:心下痞满,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大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滑.

(5)客气上逆痞:心下痞,心烦不安,干呕食少,或兼下利,舌苔薄白,脉略弦.

【症状分析与鉴别】

(1)热痞与寒热痞:痞症多由太阳病叠经误下,脾胃受伤,遂使客气上逆,阻塞心下所致.热痞有心烦口渴,溲赤,苔黄之热证可寻;寒热痞除有热扰心下而见痞症外,必兼恶寒,汗出等阳虚证.

(2)饮气痞与痰气痞:痰,饮同源,水湿所聚,稠者为痰,稀者为饮.痰与饮结于心下,胃气失于和降,清气不得上升,遂可致痞.饮气痞有肠鸣,苔薄白之症;痰气痞有恶心呕吐,苔腻之症.

(3)客气上逆痞 寒,中风,表不解而误用下法,致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若误认心下痞硬为下之不尽,继而再下,则痞更甚.心烦不安,坐卧不宁是其特点.

【针灸对症治疗】

丰穴:中脘、足三聚、气海.

配穴:热痞加内关、内庭;寒热痞加风池、合谷;痰气痞加丰隆;饮气痞加关元、脾俞;客气上逆痞加脾俞、胃俞.

操作:中脘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泻法;足三里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泻法;气海穴向下斜刺1~1.5寸.施提捅捻转泻法,其分配穴均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

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足三聚为胃之下合穴,两穴相配为合募配穴法,主治胃腑疾患,调巾消食,健脾和胃;气海调畅气之升降运动;热痞加内关、内庭理气和胃,清热除烦;寒热痞加风池、合谷清热扶阳助主穴解表消痞;痰气痞加丰隆化痰消痞;饮气痞加关元、脾俞温阳化湿,健脾消痞;客气上逆痞加脾俞、胃俞健脾和胃!通调气机.

【古代对症治疗文献】

(1)《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并病,症见头项强痛、眩冒、心下痞硬等,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是用针法治疗太阳与少阳经皆病.

(2)《扃鹊心书》:若吐逆而心下痞,灸中脘五十壮.

(3)《针灸大成):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临床应用举隅】

(1)针灸治疗心下痞案

患者,女,38岁.胃脘部间断隐痛近6年,加重1周,于1996年4月21日初诊.患者近6年来上腹部无规律阵发性疼痛,程度较轻,未引起重视.但症状渐渐加重,常因饮食失宦或劳累而诱发,冬季发作较频,且伴纳差便溏.半年前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先后服用吗丁啉、胃复安、香砂养胃丸、三九胃泰等药,病情虽有所改善,但终不能治愈.本次发病因工作较忙,加之进食寒凉,胃脘部疼痛较甚,服用上药无效,故前来我院就诊.查:其面色苍白,痛苦面容,四肢欠温,上腹部轻度压痛,喜暖,舌淡胖、边见齿印,脉沉细.证届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胃气不和.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取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并配合艾条温和灸.一诊后患者即感胃脘部舒适,疼痛有所改善.1次/日,治疗5次后,胃痛明最减轻,偶有隐痛,无明显畏寒,共针治IO次.诸证消失.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继针10次.随访1年病情未有反复.

按: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

范畴.它是上消化道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西药长期使用疗效并不理想,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和,脾升胃降保持了中焦气机升降适度,纳运正常.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以脾胃气机失调为主要病机,尤以胃气失和为其关键.不论是何因所致,都伴有气机不畅,脉络阻滞,即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调理气机为其首法.治胃之方,功在于运,运者行也,动也.六腑以通为用,调畅气机,则五脏得藏,阴阳气血平和,疾病得除.所以治胃,皆以行为旨.中脘为任脉穴,交于足阳明胃经,且居胃腑之上,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具有健脾胃、理气机、调升降等作用;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循行于胃心胸部,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作用;足i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下合穴,配五行乃土中之土穴,善治脾胃病,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胀、通络止痛等功.《四总穴歌》云:"肚腹三里留",即说明足三里治肚腹病效佳.三穴是治疗胃痛的基本处方.该患者有多年的胃痛病史,久病必虚,脾俞、胃俞乃脾胃之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可改善脾胃功能,消除脾胃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各种症候.脾俞、胃俞配入主穴更能发挥健脾益胃,理气止痛之效.又因遇寒凉易发,故配合艾灸以温阳益胃,散寒止痛.

(2)子午流注针法治疗慢性胃炎案

王某,男性,25岁,2002年7月13日15时30分初诊.自诉反复发作胃脘部疼痛1年余,疼痛多在进食后加重,伴嗳气吞酸、烧心、晨起恶心、喜热饮、神疲乏力、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脾胃虚寒).西医诊断:慢性胃炎.据子午流注干支推算,今日壬子日,恰逢戊申时,足阳明胃经主事,胃经经穴解溪穴当开,阳经经穴属火,火生土,急取双侧解溪穴,得气后用捻转补法1分钟,胃痛立止,留针30分钟,下一阳时庚戌,取手阳明大肠经曲池穴,下一阳时壬子日干重见,气纳三焦,穴取关冲,子母相生.针毕人眠,次日醒来,诸症大减,治疗3个疗程,症状完全消失.随访 3年无复发.

【按语】

平时应注意注重防护人体胃气,饮食注意调摄,常配以炙甘草、大枣、粳米以防感寒太过有伤胃气;避免感受风、湿、寒、冷;饮食宜清淡,忌肥甘、生冷;戒烟酒.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FD(functionaldyspesia)即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 ...
    刘正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消化内科
  • 正确区分器质性消化不良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与关键。器质性消化不良可通过有关检查显示相关病因,如消化性溃疡、 ...
    刘正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消化内科
  •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祖国医学“痞满”、“胃痛”、“嘈杂”等证的范畴。近年来临床研究报道较多。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目 ...
    姜永忠冷水江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内科
  • 有趣的发现:三种人对应三种食物 食物的性格融化在我们的性格里,食物培养了我们的性格,而性格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
    陈博浙江衢化医院主治医师中医科
  • 食后困顿的针灸治疗 【概述】 食后困顿,指饭后困倦嗜睡或进餐中疲困难支而停食入睡之症.此症仅在食中或食后很快 ...
    洪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针灸科
  • 嗳气的针灸治疗 【概述】 嗳气,又称"噫"或"噫气".是胃病中常见的症状.本症多由饮食不节,或忧思郁怒,或脾胃亏虚而致胃失和 ...
    洪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针灸科
洪杰教授
主任医师针灸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洪杰专家的投票,若您是洪杰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洪杰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