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理
标签:论文精选

健存肾单位学说

Bricker 等于1960年提出了健存肾单位学说。CRF时,大部分肾单位功能均被破坏丧失,残余的一小部分肾单位轻度受损或仍属正常,为了适应机体的需要,这些健存的肾单位需加倍工作,如健存的肾单位足够时,通过加倍工作可使肾功能得以代偿。该学说还认为,某些受损的肾单位仍可有一定的功能,小球和小管的功能成比例的降低,因而两个或两个以上受损单位之和,仍可相当于一个肾单位。肾脏的代偿能力很大,如动物切除一侧肾脏后,对侧肾很快增大,最后能达到代偿两肾正常的排泄功能,动物得以健康生存。随着病情的进展,健存肾单位日益减少,即使加倍工作也无法代偿时,则动物死于肾功能衰竭。实验研究表明,病侧肾小球滤过率降至35%,健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11%。因此在临床上,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的50%时,尚未出现血尿素氮和肌酐浓度升高,当肾小球滤过率降至正常的 25%时,方见上述指标上升,当肾小球滤过率降至正常的5~10%,则出现尿毒症致死。

矫枉失衡学说

1972 年Bricker又提出了矫枉失衡学说,该学说是对健存肾单位学说的进一步发展。CRF时,体内某些物质的聚集,并非全部由于肾脏清除减少所致。由于 GFR下降,造成体内代谢失衡,为了适应和矫正这些过程,体内出现一些变化,变化和矫正的结果,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这就是矫枉失衡学说。如CRF时,甲状旁腺素(PTH)升高所造成的危害是最好的说明。现已知细胞外钙离子浓度是调节PTH分泌的主要因素,低钙血症对于PTH的分泌是强有力的信号。在正常情况,PTH维持正常、血钙水平和骨骼稳定,而一旦PTH升高,可以促使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升高,引起线粒体丧失功能和导致细胞死亡,使机体广泛受损。 PTH的受体除存在于肾和骨细胞之外,也存在于其他细胞,如淋巴等,尿毒素干扰PTH对靶器官的作用,可以发生在受体或受体后部位。因此,尿毒症时PTH 升高导致有关的症状是多方面的。根据矫枉失衡学说,尿毒症时PTH的增加,不完全由于GFR下降和该物质的潴留,主要是由于体内自身一种“矫枉”的结果。当CRF时,体内出现高血磷、低血钙,此时机体必须纠正高血磷症,动员甲状旁腺分泌PTH、促进肾小管排磷,由于磷的水平降低不能有效的完成,形成反馈,导致继发性甲旁亢,体液中PTH水平不断升高,而PTH水平高至一定程度后,本身成为一种“毒性”物质,形成“矫枉”开始,而以另一种“失衡”为结局。

肾小球高滤过学说

1982 年Brenner等提出了肾小球高滤过学说。当肾实质减少后,剩余肾单位肾小球血液动力学发生变化,其特点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和流量增加,导致单个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及肾小球高度灌注和过度滤过,这是所有剩余肾单位在病程进展中的共同途径之一,是一种适应性和代偿表现,也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高灌注、高滤过、高压力可使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形成一系列的损害,如:(1)微血栓形成:由于肾小球高灌注,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表面皱缩,与所附的基底膜剥离,失去抗血栓的作用,形成微血栓;(2)微血管瘤形成:当上述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增加,以及孔径增大,导致毛细血管的张力明显增加,使基底膜与系膜的交接处形成分离,构成了一个连通的通道,形成微血管瘤。急性期,其中血小板、纤维素、炎症细胞等充盈。慢性期,细胞碎片、血浆蛋白等充塞血管瘤;(3)系膜基质增加,系膜区扩张,血循环中大分子物质进入系膜区,毛细血管阻塞;(4)内皮下透明样物质堆积。以上病理变化的结局是肾小球硬化。而肾小球硬化和废弃后,进一步导致剩余肾单位单个肾小球滤过率升高,又使一批肾小球走向硬化,形成恶性循环,如此肾小球硬化不断增加,GFR不断下降,以至全部肾小球废弃。

肾小管的高代谢

肾小管间质病变引起的进行性肾损害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研究认为,在慢性肾衰进展过程中,肾小管并不是处于被动的代偿适应或单纯受损状态,而是直接参与肾功能持续减低的发展过程。其中,肾小管高代谢已为动物实验所证实。当大鼠切除5/6肾后,其残余肾单位生长因子增加、溶质滤过负荷增加、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多种酶活性增加、Na+-H+反向转运亢进和细胞内Na+流量增多等等有关。

肾小管的高代谢可引起剩余肾单位内氧化自由基生成增多,自由基清除剂(如谷胱甘肽)生成减少,进一步引起脂质过氧化作用过强,进而导致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使肾单位进一步丧失。

此外,间质淋巴-单核细胞的浸润并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亦可导致小管-间质损伤,并刺激间质纤维母细胞,加快间质纤维化的过程。

尿毒症毒素学说

CRF进行性加重后,体内有二百种以上物质水平比正常人升高,其中有些物质,具有毒性作用,这些物质具有以下特点:

(1)在尿毒症血浆内,该物质浓度可进行试验鉴定和特异性定量测定。

(2)血浆中该物质浓度甚高,与尿毒症症状具有相关性。

(3)血浆内该物质浓度降低,症状随之减轻。

(4)动物或体外试验,证实该物质可引起尿毒症相似变化。

目前引起重视的尿毒症毒素主要有以下几类:

(1)尿素:为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如尿素氮、氰酸盐等;

(2)胍类:如甲基胍、胍基琥珀酸等;

(3)肠道细菌代谢产物—酚类与胺类等:尿毒症时,肠道细菌代谢产物不能通过正常的肾脏排泄,因而在体内聚积,形成毒性作用,如脂肪族胺、芳香族胺、多胺、甲酚、4羟基苯丙酸、二羟苯丙酸等;

(4)中分子物质:系指一组分子量大约为500~5000d的化学物质,如含有甘氨酸和OH–苯甲酸的b–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5)大分子物质:CRF时,肾脏清除和降解多种多肽和小分子蛋白质的能力下降,在体内聚积,被称为大分子物质,主要是内分泌激素和低分子蛋白质: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溶菌酶等。

近年来发现了新毒素

近二十年来关于大、中分子尿毒症毒素的研究相对迟缓,但近年来有关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某些进展,有些毒素蛋白已被分离,通过体内、外实验对其性质及毒性有了一定认识,对以前已知毒素的作用也有了新的了解。据近年有关文献报告,目前被认为可能是“新”尿毒症毒素的物质约有20种左右,见表。

表 尿毒症新毒素

1 粒细胞抑制蛋白Ⅰ(GIP-Ⅰ)和粒细胞抑制蛋白Ⅱ(GIP-Ⅱ)

2 趋化抑制蛋白(CIP)

3 中性粒细胞脱颗粒抑制蛋白Ⅰ(DIP-Ⅰ)和中性粒细胞脱颗粒抑制蛋白Ⅱ(DIP-Ⅱ)

4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

5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和终末氧化蛋白产物(AOPP)

6 氨甲酰化的氨基酸和蛋白

7 瘦素(Leptin)

8 活性维生素D抑制物

9 影响一氧化碳合成的毒素

尿蛋白对慢性肾衰进程的影响

尿蛋白的排量和其分子量的大小是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改变的标志,这种通透性的增加可导致三方面变化:

(1)系膜受损:系膜细胞过度负荷、受损并增殖,进而系膜基质过度增生,导致肾小球硬化。

(2)肾小球上皮细胞受损:shimamura等报告,大鼠行次全肾切除,术后3个月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细胞空泡形成,足突融合。术后6个月,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加,并出现肾小球基底膜区细胞脱落,继则肾小球逐渐玻璃样变及硬化。沉积于肾小球内的白蛋白还可引起上皮细胞肝素样因子释放受抑,该因子在炎症、中毒和免疫性刺激时,对系膜细胞增殖有抑制性作用。

(3)小管间质损害:当肾小球基底膜蛋白滤过增加,且近端小管回吸收增加已超过重吸收能力时,在远端肾小管形成管型,导致肾小管阻塞和扩张,小管压力继则上升,小管基底膜破坏,Tammm– Horsfall蛋白经小管裂隙进入间质,启动间质炎性反应。炎性细胞包括淋巴、单核–巨噬细胞能释放生物活性因子,成纤维细胞能长生胶原B及D ,最后导致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世界肾脏病日指导委员会 国际肾脏病学会及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 “每一个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将长大 ...
    郭兆安山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中医肾病内科
  • 【患者疑问】为什么会尿浑浊? 【医师解答】为什么会尿浑浊,其实单纯尿液混浊,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现象。正常尿液初 ...
    刘舒放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肾病内科
  • 尿潜血是尿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尿潜血加号越多,意味着患者的肾脏受损越严重,尿潜血 3证明患者的肾脏已经严重受损,需及时 ...
    孔令强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肾病内科
  • 随着冬季的到来,天气渐渐变得寒冷,而人们的免疫力则是大大的降低,因而冬季最容易患上感冒。 感冒是冬季最常见的呼 ...
    孔令强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肾病内科
  • 关于慢性肾炎的治疗我们必须理智,专家介绍,慢性肾炎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在国内危害很大 ,如果早期没有采取权威的治 ...
    孔令强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肾病内科
  • 现代医学的肾炎,早就在几千年前就有论述。因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体会不同。对病理病机及治疗方法各异。但几千年来中医治疗 ...
    冯陵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肿瘤综合科
郭兆安教授
主任医师肾病科
山东省中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郭兆安专家的投票,若您是郭兆安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郭兆安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