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脏疾病理诊断及分期进展
标签:医学前沿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导致的肾脏微血管远期并发症,蛋白尿是DKD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在欧美和日本,DKD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在每年新发的ESRD中占40%。

我 国ESRD患者中DKD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根据北京透析登记结果,年度新进人ESRD患者中DKD比例由2003年的10.2%上升至2011年的 35.1%。DKD占同期肾活检比例由上世纪的2.57%上升到4.31%m。DKD通常经临床诊断,其病理特点和意义常被忽视,因此特在此介绍糖尿病肾 损伤的病理特点、相关分级及其意义。

一、DKD的病理特点

1936年,Kimmelstial和Wilson首次描述了DKD肾小球系膜基质扩张(即弥漫性系膜硬化),开始认识DKD的病理特征。目前认为DKD的主要病理特点仍然是系膜扩张、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和/出入球动脉透明变性。最早期DKD可见肾小球肥大,也可正常大小。

糖 尿病发病2年后即可在电镜下发现GBM增宽,5年后在光镜下可发现因基质积聚导致的球性、弥漫性系膜区增宽。GBM增宽和系膜扩张是DKD主要的肾小球病 变,蛋白尿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也可出现,此类患者可在数年后逐渐出现微量蛋白尿。系膜扩张导致毛细血管襻滤过面积下降,是DKD肾滤过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 与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有关,但是GBM增厚与GFR下降无关。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系膜扩张进行性加重,会逐渐出现结节性硬化。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 —般在发病15年后出现结节性硬化,结节在肾小球的分布不均匀,病变小球通常只有1〜2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无细胞或少细胞,周边常有系膜细胞 带,六胺银染色可见结节存在分层,常伴系膜溶解和毛细血管微血管瘤。结节性硬化推测源于反复的系膜溶解、微血管瘤形成、毛细血管塌陷和修复。在结节性硬化 早期可见内皮细胞从GBM剥离,也可见红细胞碎片,提示微血管损伤参与结节性硬化的形成。内皮细胞剥离可能破坏GBM和系膜区的连接。结节性硬化提示更长 的糖尿病病程和更差的预后,更明显的视网膜病变被认为是早期DKD向进展期转化的重要标志。

既 往认为结节性硬化为DKD特有,但是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系膜毛细血管型肾小球肾炎、感染后肾炎吸收期、淀粉样变性均可出现结节样病变,需要结合病 史、免疫荧光、特殊染色以及电镜等进行鉴别。DKD肾小球血桨局部渗出形成透明变性。透明变性出现在包曼氏囊基底膜和壁层上皮细胞之间称为“球囊滴”,位 于毛细血管腔内则称为“纤维蛋白帽”。这些病变其实并不含纤维素,宜称为透明变性。球囊滴较为特异,但是形成机制尚不明确。连续切片显示出现DKD球囊滴 总伴随毛细血管襻与包曼氏囊的黏连,推测因黏连血浆渗出进入包曼氏囊壁形成球囊滴。纤维蛋白帽则较为常见,可见于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等导致肾小球硬化的疾 病,不具有特异性。

DKD 也存在小管间质病变。与GBM相似,肾小管基底膜(TBM)也会增厚。T1DM的小管间质以及血管病变和肾小球的病变相平行,在进展期间质纤维化与肾功能 下降相关。出、入球小动脉透明变性是DKD的特征性血管病变,与单纯累及人球小动脉的其他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不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通常发病年龄晚于TT1DM,除了上述血管病变还常常伴随不同级别的大、中型血管硬化,影响肾功能。

通常DKD没有免疫复合物沉积,但可出现沿GBM和TBM的IgG线样、均质沉积。这种沉积并不意味着免疫损伤,因为白蛋白也呈现类似的沉积。但是需要和其它的非糖尿病性肾损伤相鉴别。

二、糖尿病合并非糖尿病性肾损伤

T1DM的DKD主要以肾小球病变为主,小管间质和血管病变与之相平行,呈现出上述典型表现。T1DM出现肾损伤的患者仅5%为非DKD。

因 此,对于T1DM患者,满足糖尿病、蛋白尿、视网膜病变“三联征”即可临床诊断DKD。但是T2DM的肾损伤更为复杂。T2DM多为成年人,常伴有代谢综 合征,易出现或合并其它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non-diabeticrenaldisease,NDRD)。因为不是所有的糖尿病伴肾损伤患者均做了肾 活检,确切的NDRD比例未知。各家报道的NDRD比例和类型存在较大差异,取决于肾活检的指征、纳入研究的患者的标准,以及地域因素,也受到样本量的影 响。

在伴有蛋白尿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中,Parving报道NDRD的比例为23%,该研究为前瞻性。Gambara报道伴蛋白尿的DDM中33%为NDRDOlsen报道其比例仅为基于上述研究,伴蛋白尿的T2DM中NDRD比例大约10%〜30%。

NDRD的类型存在地域区别。Kasi-nath等复习了有关文献,对NDRD的分布进行了总结,欧美地区以膜性肾病最多,亚洲人群以系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为主。

Parvmg 等发现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同时伴有蛋白尿的T2DM患者均为DKD,但是不伴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约50%为DKD,其他则是NDRD,是否伴视网膜病变 成为鉴别NDRD的重要依据。提示NDRD的临床线索包括:没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GFR迅速减退,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迅速出现,顽固性高血压,存在活跃 尿沉渣,存在其他系统性疾病的症状或体征,或开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2〜3个月内GFR下降大于30%。因DKD进人临床 蛋白尿期后病程不可逆转,而NDRD尚存在治疗缓解的可能,其治疗和预后与DKD不同,临床应加以鉴别。

三、T1DM和T2DM肾病的比较

T2DM 的肾损伤除了合并NDRD高于T1DM的肾损伤,T2DM本身的肾脏病变也更具多样性,除了肾小球病变以外,其小管间质和血管病变也更明显。基于 此,DallaVestra等将T2DM的肾损伤分为为肾脏结构正常或接近正常,占肾活检患者41%;Ⅱ类为典型的DKD,占26%,其肾小球病变和小管 间质、小动脉的病变相平行,与典型的T1DM肾病相似;I类为不典型肾损伤,占33%,肾小球的糖尿病病变较轻,与其他肾脏病变不平行(包括小管萎缩,基 底膜增厚,间质纤维;肾小球小动脉透明变性明显,常伴随更大血管的粥样硬化;肾小球球性硬化。上述病灶可同时出现)。

T2DM肾病的病理多样性可能与衰老、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也可能反映了T2DM自身的异质性。T2DM常常伴随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肥胖等常与T2DM合并存在,而上述因素均可导致或加重肾损伤,尤其是损伤小管间质和血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例也提示T2DM肾病的异质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肾病均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的远期并发症。T1DM肾病几乎均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但 是T2DM则不同,没有系膜扩张和GBM增厚的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的T2DM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比例并不高。Schwartz等观察了结节性硬化与弥漫性 硬化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发现结节性硬化几乎均伴有视网膜病变(15/16),增殖性病变占6/16,而弥漫性硬化仅8/15出现视网膜病变,增殖性病变 仅为1/15,结节性硬化患者视网膜病变更重,GFR更低,肾脏病理改变更重(球性硬化比例,系膜扩张程度,小动脉透明变性)。

上述研究提示T2DM肾脏病理的多样性可能反映其自身发病机制的异质性,不同的病理改变可能提示不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DKD 能否逆转?接受胰腺移植的非尿毒症T1DM-DKD患者长期的随访观察显示,移植5年后DKD并未改善,GBM厚度没有变薄,每个小球的系膜容积也没有改 变;胰腺移植10年后,DKD出现改善,GBM和TBM恢复正常,系膜容积下降,结节性硬化消失,毛细血管襻重新开放,间质纤维化也改善。上述现象提示 DKD可被逆转,但是需要较长时间,且上述过程提供了治疗DKD的新方向。

四、DKD病理分期系统

T1DM肾病和T2DM肾病存在一定差异,长期以来缺乏临床适用的DKD分级系统。.基于迄今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的结果,美国肾脏病理协会研究委员会于2006年发起,并于2010年发表DKD病理分级标准。

该 标准并未区别T1DM和T2DM,建立临床实践中易于使用、提示疾病严重程度的分级系统。该系统分为四级:1Y级为进展期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球性硬化比例 超过50%,病变性质可多样,从轻度系膜改变到重度系膜扩张,包括结节性硬化等;Ⅲ级为结节性硬化(Kimmelstiel-Wilson病灶),指肾活 检没有达到Ⅳ级标准,至少发现1个确切的结节性硬化;Ⅱ级不满足Ⅲ级和Ⅳ级标准,主要病变为系膜扩张,分为Ⅱa和Ⅱb,Ⅱa指观察到总系膜25%以上出现 轻度系膜扩张,Ⅱb指观察到总系膜25翘以上出现严重的系膜扩张;不满足Ⅱ、Ⅲ、Ⅳ级标准,在光镜下为轻度或非特异性改变,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增厚(9岁 以上男性患者GBM>430nm,女性患者GBM>395nm)为I级。

该分级系统还对DKD的间质和血管病变进行积分。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分为0〜3分,间质炎症分为0〜2分,小动脉透明变性分为0〜2分,大血管动脉硬化分为0〜2分。小管基底膜增厚并未作为评分项目。使用该标准应注意如下几点:

(1)肾活检的取材应该充分,至少10个肾小球以上,排除组织边缘的不完整小球;均行HE、PAS、Masson以及银染以及电镜检查,结合临床资料排除或者注明是否存在NDRD;

(2)临床确诊糖尿病是病理诊断DKD并对其分级的基础?

(3)I期DKD的诊断主要依赖GBM厚度,GBM增厚是DKD特征性改变,需要电镜测量明确。石蜡组织再处理进行电镜检测不适合进行GBM厚度测量。

因为高血压和衰老以及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也可出现GBM增厚,为增加诊断的准确性,该标准允许I期DKD出现某些慢性病变,如小动脉硬化、缺血改变或间质纤维化等,但是并非诊断的必要条件DI型DKD可能需要仔细的鉴别可能导致基底膜增厚的其它疾病;

(4)Ⅱ期DKD接近于既往描述的“弥漫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系膜扩张指至少2个肾小球小叶出现系膜区扩张,超过2个系膜细胞。根据系膜扩张是否超过毛细血管襻平均区域确定轻度和重度。

(5)结节性硬化是DKD的特征性肾脏病理改变,但是也可发生在非DKD的患者,如高血压、吸烟、髙胆固醇血症以及肾外血管性疾病等,需要仔细观察并结合临床判断。

(6)Ⅳ期DKD定义为超过50%肾小球硬化,但是需要有DKD存在的证据(I-Ⅲ期DKD表现),肾小球血管极的透明变性和球囊滴可作为DKD的证据。

如果具有典型的DKD的临床病程,临床已经诊断DKD(如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出现明显的肾乐也可诊断Ⅳ期DKD。

自从DKD的病理分级建立后,其临床意义也在进一步的评价中。OhSW等对DKD分级系统进行了验证,发现]Y期DKD患者的eGFR最低,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I和IIa期100%,Ⅱb期75%,Ⅲ期66.7%,Ⅳ期38.1%,具有统计学差异。

安玉等对中国DKD分期验证的结果与之相似,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I期100%,na期90.2%,Ⅱb期75.4%,Ⅲ期39.0%,IV期15.3%。上述研究显示DKD的病理分级对临床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和提示作用。

目前临床尚无药物可以逆转DKD的进程。对于临床具有典型DKD表现的患者,通过肾活检确诊DKD并不能改变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

因此长期以来肾活检在糖尿病患者仅用于排除NDRD,对具有典型DKD临床表现的患者并未进行常规肾活检。考虑到肾活检仍然是具有创伤性的操作,这一标准仍应视为糖尿病伴肾损伤患者行肾活检的基本标准。

新 的DKD病理分级系统的出现有利于提高病理报告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并为进一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可比对的病理分级基础,也为深入研究不同的DKD病理 改变的临床和预后研究提供了基础,但是其临床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其他肾脏病理病变如足细胞等对DKD分级系统的价值也还有待评估。来源:临床肾脏病杂志2014年5月第14卷第5期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糖尿病是一个并发症极为多且严重的疾病,尤其糖尿病肾病最为可怕,我记得在11月份那次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义诊时,我们为许多患 ...
    刘舒放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肾病内科
  • 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为>30mg/24h)时可诊断为糖尿病肾病。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并发其他慢性肾脏病: ...
    史伟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肾病内科
  •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虽然胰岛素的应用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所 ...
    费品才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肾病内科
  • 1. 什么是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包括尿的颜色、性状、酸碱度、蛋白质、糖、酮体、红白细胞的检查。 2. 为什么 ...
    刘舒放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肾病内科
  • 最近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南京也不例外,雾霾天气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差, ...
    孙新娟南京454医院内分泌科
  • 天气已经逐渐冷的刺骨了,我是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的刘舒芳医师,近期我注册了一个寻医问药的个人网站,我会在网站上更新一些 ...
    刘舒放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肾病内科
郭兆安教授
主任医师肾病科
山东省中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郭兆安专家的投票,若您是郭兆安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郭兆安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