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医药
标签:论文精选

毛泽东与中医药

20131226日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毛泽东非常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亲自倡导建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全国的一批中医药大学,培养了很多中医药人才,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这一创举的受益者,亲身感受到了这些政策的优越性,感触颇深,特整理撰写此文以为纪念。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他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思想,还直接对中医药工作的实践进行具体的指导,为中医药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度评价中医药的现实价值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草医草药要重视起来”。在当时井冈山医院医生和药源都极为缺乏的情况下,他及时指导医院“用中西两法治疗”,广泛利用当地流传的中医单方和当地出产的草药,内服外敷,治愈了许多伤病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医学的问题,毛泽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1940年在纪念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大会上,毛泽东强调必须团结中医,发挥中医的作用。 19441030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发表演讲:“陕甘宁边区的人、畜死亡率都很高,许多人民还相信巫神。在这种情形之下,仅仅依靠新医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新医当然比旧医高明,但是新医如果不关心人民的痛苦,不为人民训练医生,不联合边区现有的一千多个旧医和旧式兽医,并帮助他们进步,那就是实际上帮助巫神,实际上忍心看着大批人畜的死亡。”边区人民政府为此广泛发动医务界执行毛泽东的指示,中西医与药铺密切合作,提倡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有力地促进了中西医团结合作。毛泽东本人也曾因患风湿性关节炎,特请精通中医的李鼎铭到杨家岭给他看病。当二人谈到中国医学如何发展时,李鼎铭认为,中西医各有长处,只有团结才能求得进步。毛泽东说:“你这个想法好,以后中西医一定要结合起来。”这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民情以及中西医并存的实际情况得出的科学论断,对之后新中国一系列医药卫生工作政策的制定具有潜在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卫生形势非常严峻:疫病丛生,缺医少药,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当时全国西医仅有2万多人,中医虽有几十万人,但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全国约有80%的病人未得到正规的医疗帮助。为改变这种局面,19499月,毛泽东在接见全国卫生行政人员代表时,从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角度着重指出,只有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对中医的贡献给予了很高评价。195312月底,毛泽东在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时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 中医各种学派、各家学说的不断发展,汇集成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术巨流,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大有借鉴之处。毛泽东把中医放到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的高度,足见他对中医非常重视。

对中药问题,毛泽东也很重视。1954年,毛泽东作出关于中药问题的重要批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富,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应组织有学问的中医,有计划有重点地先将某些有用的,从古文译成现代文,时机成熟时应组织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编出一套系统的中医医书来。 195810月,毛泽东对几千年来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医药学给予充分肯定,指出: “中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这一评价表明,毛泽东不仅把中医药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而且特别强调要充分挖掘其现实价值。

1957年夏天,中共中央在青岛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其间,毛泽东到海水浴场游泳时,不慎得了感冒,加上失眠的困扰,病情日渐严重。随行的保健医生用西药治疗,效果不好。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得知后,便推荐山东著名的老中医刘惠民给毛泽东看病。因为刘惠民大夫开起药方来多用一般医生不太敢用的毒性较强的药材,因此,保健医生和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表示担心,不同意毛泽东吃。刘惠民也因事关重大而心有顾忌,一再表示:“药方可以开,但必须由舒书记的夫人亲自跟我去药店抓药、亲自煎药,并亲自看着主席喝下去才行。”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舒同当即表示:“刘大夫治感冒的药我吃过,的确很灵。他要求由我的爱人给主席煎药,我同意。万一有问题,由我们夫妻负责。”

最后,征求毛泽东自己的意见。毛泽东虽在病中,但仍不失幽默地说:“舒同同志担保了的,我不怕!”

于是,舒同的夫人石澜便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担当起了为毛泽东抓药、煎药的特殊任务。

3天后,毛泽东的感冒症状完全消失了,而且睡眠也逐渐好起来。毛泽东感到特别高兴。

毛泽东问起刘大夫的药方里有一味“酸枣仁”是起什么作用的,为什么要“生、熟合起来捣”。

舒同夫人石澜回答:“药用的酸枣仁,数陕北的最好。当年在延安,主席您住过的那个杨家岭满山都是酸枣树。我们常去摘一些酸枣回来,放在衣兜里当水果吃。酸枣仁这东西,生吃能提神,炒熟了吃能安神。生、熟捣碎入药,就能同时发挥两种作用,平衡中枢神经。所以您不仅感冒好了,睡眠也好了。这正是刘大夫的高明之处呀!”

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对坐在一旁的舒同说:“看看,你的夫人讲得多细,将来可以改行当医生了!”11月,毛泽东应邀赴莫斯科参加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刘惠民被指定为保健医生,随同毛泽东前往。

1959年冬,刘惠民为毛泽东诊治感冒。在开处方时,毛泽东忽然提了个问题,问刘惠民民间常说的“上火”怎样解释。刘惠民用中医理论解释后,毛泽东笑着说:你讲的这些我不懂啊,你看怎么办?刘惠民略微思索一下,回答说:“西医学了中医,再用中医的话讲出来,主席就懂了。”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地站起来,说:“对喽,所以我说,关键的问题在于西医学习中医。”

毛泽东接受中医治疗最精彩的一幕是针拨治疗白内障。1974年底,毛泽东患老年性白内障,双目已近失明。经过慎重考虑,中央决定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眼科专家唐由之为毛泽东实施针拨术。中医传统方法中有一种“金针拨障法”,民间失传已久,但该方法已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继承下来并有所发展和改进,唐由之是主要负责专家。毛泽东知道后,欣然同意做手术。

1975723,唐由之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毛泽东示意播放古典乐曲《满江红》,其心率、血压一直正常。

做了白内障手术后,需要休息几天,但毛泽东只隔一天就忙着看起书来,唐由之劝阻不住。毛泽东看了一会儿,果然感到眼睛不舒服,便停下来说:“唐由之啊,我们的争论,你胜利啦!”他还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做了一个“V”字形手势。唐由之说:“主席,您亦胜利了,因为您要我们用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今天给主席做的白内障手术,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研究成功的。”毛泽东听后会意地笑了。

毛泽东:“祝针灸万岁!”

中国的针灸,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针灸的起源,可能比药引还要早,是我国最宝贵的医学遗产之一。针灸疗法以操作简单、应用广泛、疗效迅速、安全经济等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针灸疗法在中国人民对疾病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了我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但是,自西医传入中国以来,由于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有一些人忽视广大人民群众对针灸治病的实际需要,一味地说中医针灸“落后”、“不科学”,是“土东西”,全盘加以否定。

毛泽东熟读史书,对历史上针灸的治疗作用非常了解。他在读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时就知道,约在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用针刺法使昏迷不省人事的“尸蹶”病人苏醒过来,经过其他综合治疗,使病人完全康复,被誉为“起死回生”的妙术。《后汉书•华佗传》里,也记载有华佗用针灸治曹操顽固的“头风”。毛泽东在读《旧唐书》时,熟悉名医甄权的传记,当时鲁州刺史库狄苦于“风痛”,两手无法拉弓射箭,虽经不少医生治疗均未奏效,后请甄权诊视。甄权认为只需针刺一次即能痊愈。果然在针刺“肩髁”穴后,两手即能引弓而射。《宋史•许希传》里也讲到宋仁宗的病被许希用针刺医好。这些史书所述,都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载河先生或亲手创建或力促其成,无不亲力而为。证明载河先生不愧是中国现代中医现代中医药学救教育的开创者、奠基人之一,是中国中医药界垂史册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载河、孔伯华二人应毛泽东之邀再次来到中南海丰泽园。进入客厅后,应如客人眼帘的是一幅齐白石的“鸣蛙图”。仔细观看,上面还有郭沫若和毛泽东的题辞。载河顺口吟诵了上面主席的题辞:天下我若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说道:“好辞,好气魄,蛙儿不叫,百虫不鸣,即寓意又写实,贴切、贴切。主席年未弱冠即有此惊佳作,大手笔,无人能及呀。”

毛泽东面露惊讶之色,疑惑地说:“载河先生知道此诗是泽东少年之作?可是此诗我从未示人,先生如何知晓?"

载河微微一笑,打趣地说:“载河不仅知道此诗是主席18岁时的大作,而且知道这幅旷世佳作的来龙去脉。”

原来毛主席的湖南老乡齐白石先生应主席之邀造访丰泽园。谈及少小离家,浪迹天涯,感慨良多。主席一句:“我们是他乡遇故知呀。”令白石老思绪万千,老泪纵横。白石老回府后,夜不能寐,遂做了一幅“他乡遇故知图”随手用一幅废弃不用的‘蛙鸣图’做包装。呈送主席,没想到主席看到‘他乡遇故知图’后大加赞赏,并且爱屋及乌对那幅废画‘鸣哇图’爱不释手,命人重新装裱"。改日主席又邀白石老到丰泽园,并请郭沫若先生作陪。主席将装裱一新的‘鸣蛙图’出示,令白石老始料不及。他说:‘此乃弃画怎能入主席法眼’。主席说:‘白石老弃画也是天下难寻,丢掉岂不可惜。今天我请沫若先生一起和白石老共同完成这幅旷世佳作作白石老意下如何’?于是白石老补款,沫若先生,主席题辞,遂成就了人民领袖、美协主席、科学院长三英同绘‘鸣蛙图’的一段佳话。

载河又说:“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白石老题款后没带印章,主席命秘书奉上预先准备好一方田黄、一方鸡血。令白石老始料不及,老人心情激动,更令老人始料不及的是主席还预先命人准备了制印工具,白石老激动万分。他说:‘主席心思慎密,为我这个画匠如此操心,我齐白石无以为报。就这样三位名人当场题辞,现场制印可谓文坛一段佳话,当千古传颂。”白石老用印后,主席将那两方珍贵的印石,一并赠送白石老。此两方印还是毛主席亲自掏腰包。。。

原来,载河先生与白石老二人是忘年之交,白石老的高寿故然也得益于这位大医的养生调理。。。

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少年毛泽东16岁就有如此不凡!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述评《尽管惊斗,抗疟药品还是获奖》说:中国发明的青蒿素是全球防治疟疾的最大成就之一,因而它的发现成为许多人津津乐道谁该是诺贝尔医学奖的候选人的争辩,也成为全球范围的一些药品开发研究者们彼此几乎是勾心斗角的名利争夺;尽管如此,青蒿素本身总是获得了“美国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

述评回顾了青蒿素药品的发现发明过程、描述了全球范围内的声誉争夺,说:其实,青蒿素的描述可追述到公元前168年,而首次清晰文字阐述则来自公元四世纪的中国古代医药家葛洪。早在1950年代,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中国就开始了青蒿素药品的科研;而当今发现青蒿素清晰文字来源和做出成功提取的主要人物是中国现代医学学者屠女士。

述评说,青蒿素药品的发现开发,源于毛泽东的政策;全球防治疟疾有了个答案,多亏毛泽东的政策。确实如此:是毛泽东下令做相关药品开发的,是他用自己的权威和知识克服了当时几乎无法开展科研的困难条件、保护和支持了中国科研人员做相关药品开发的,由此才发生了后来围绕青蒿素而展开的各种药品开发。然而,正如述评所说,当时和后来多年内,中国处在“隔绝”状态且没有专利法,因而,中国方面就无法从产权角度争辩谁先谁后了。

述评最后说:面对给全球人类带来造福的成就,诺贝尔奖或许将被迫考虑是否和如何给青蒿素药品的发现开发颁奖;可是,诺贝尔奖规定不能给去世的人颁奖,是否给毛泽东颁奖就不在考虑之列了。那言外之意是:若毛泽东还在世,那么,有关青蒿素发现发明的诺贝尔医学奖就应该颁发给毛泽东,全球的相关药商或研究机构的人就别彼此吃醋和争夺那名声了。

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一个中医秘验方可以让千百万患者解除病痛。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医药起到了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量“民间验方”散落在各地,不少中医的科研成果和秘验方不被政府部门重视,甚至被拒之医学门外或被抛弃。这就是一种极大的失误。近年来多家媒体曝光了“一个老中医谋生的故事”“ 老中医成果获奖20 一证难求却在当地推广难?”,办事难、办证难、推广难事件的发生。也充分暴露了我国目前中医中药在其故乡得不到重视的另一种糟糕局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科技进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规政策。习近平主席在 2010620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也强调:“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根据国家的法规政策,科技成果获奖后的推广转化,应当得到政府和主管部门积极扶持帮助;并为在科技成果工作中做出贡献者创造和改善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以利于再接再厉继续为科技进步做出新贡献,研究出更高水平的新成果。

毛泽东在1958年写了自己的中医养生体会,即“四言韵语•养生十六字诀”,十六字为“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

跟着毛主席学中医养生

“遇事不怒”,这是从心理上讲,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要发怒,要心平气和地去思考,去处理。遇事发怒,不但于事无补,且容易“怒”中出乱。中医学认为,“怒伤肝”,即发怒容易伤及肝脏,例如患肝病的人,发怒是他们致病因素之一,也是病情加重的因素。另外,发怒还容易加重高血压,引发脑中风等疾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发怒”是健康的大敌,不可不慎。

“基本吃素”,这是从饮食上讲,应以素食为主。当今的年轻人,有的以高糖、高蛋白、高脂肪为主要食品,这显然不利于身心健康;更有甚者,每天烟酒不离口。当前危害人体健康的多发病是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与饮食因素和烟酒有密切关系。如果能将饮食习惯改成“基本吃素”,戒烟限酒,这些疾病就会减轻大半,这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多多散步”,散步是当前世界各国所提倡的最佳运动方式。有的医学家提倡每天散步60007000米,有的医学家提倡每天步行30分钟,每周5(5),总之应以个人的身体条件为基础,适度散步,坚持不懈,这对于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当然,还可以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游泳、骑自行车、做健美操等。

“劳逸适度”,虽然是讲劳动(工作)与休息的,但还是偏重于“逸”,这里的“逸”,是讲科学地休息,除了工作,还要保持78小时的睡眠。有了好的睡眠,才能有精力去工作,去劳作。那种深夜逸乐,久坐打麻将,久坐电脑前,这不是休息,而是精力透支,久而久之,必然是精疲力竭,疾恙染身。所以“劳逸适度”亦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X

打开微信扫一扫

相关文章
  • 主编张 健 《讲故事学中药·第一册》 主 编:张 健 副主编:张 清 张湘晖 游 硕 编 ...
    张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眼科
  • 无论是糖尿病初期阶段的阴虚燥热,还是中期的气阴两虚及晚期的阴阳两虚,阴虚始终贯 ...
    张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眼科
  • 医生手记 感恩患者 感恩患者,我已从医四十六个春秋,经治了无数的病人,虽然治愈的病人也数不 ...
    张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眼科
  • 主编 张健 《光明“围脖”中医眼科名家问答实录》 第二篇 白内障篇 如何早期发现宝宝患白内 ...
    张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眼科
  • 主编 张健 《光明“围脖”中医眼科名家问答实录》 第二篇 白内障篇 如何检查白内障 ...
    张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眼科
  • 星夜,万籁俱静,偶有虫鸣。灯光下,我有幸拜读张健教授从医46年总结归纳的医案集《张健眼科临床经验集》。书中语 ...
    张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眼科
曹元成教授
主任医师内科
淄博市中医院
X
温馨提示:
感谢您对曹元成专家的投票,若您是曹元成专家的患者,希望您分享就医经验,帮助其他患友选择就医;若您不是曹元成专家的患者,请忽略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好!咨询服务必须以患者身份登录才能使用。
X
请务必在就医后进行投票,以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所患疾病:
治疗效果:
态   度: